高中英语作文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泛读教学(通用11篇)

| 点击:

【www.pindukj.com--高中英语作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泛读教学(通用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泛读教学篇1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已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转变。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和运用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探究能力,现代信息技术无疑起着极为重要的桥梁作用、~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网络模式;政治教学

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等于人脑加电脑加网络。”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已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转变。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和运用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探究能力,所以,现代信息技术无疑起着极为重要的桥梁作用。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政治教学中更为明显,政治课涉及的理论性强的知识,让学生觉得很枯燥乏味。而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利用形象的动画、生动的图像、内涵丰富的影音资料、简洁的文字说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巾充分运用眼、耳、手等感官,全方位地接受不同形式的信息刺激,消除单纯课本文字内容的单调、枯燥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听课效率。

二、信息技术可以促进网络教学,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互连网上存储着学校教学所需的各种数据库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库,为广大教师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协同备课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师可以选取网上的名师教案或课件进行教学,从而实现了互连网上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了教学资源利用率、备课水平和教学效果。例如:在我平时备课时,我都是先从网上下载即将学习新课的相关课件和优秀教案,并针对我校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删、补,一方面开阔了我的思路,另一方面也优化了网上教学资源配置,真正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

三、网络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拓宽学生视野

实效性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标准,对于进行网络教学来说同样重要,江泽民同志指出:“要重视和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网络教学是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内容于一体,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性、增加学生的可选择性,又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生动,从而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给传统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强了政治课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例如:我在讲授高一“国家宏观调控”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我从互连网上搜集了有关资料,并制作了1992年到我国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和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变化情况的动画及网页,不仅形象直观地反映了我国在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而且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视野。(学生甚至可以在网页上自主操作、亲自体会)

四、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

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其主要日的是提高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思想政治课因其固有的特点即理论性、现实性、开放性更适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学生可以从网络的资源库巾各取所需,针对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网上自主学习、讨论、分析、解决,并撰些小论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目的。五、网络教学有利于创设新情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运用基础知识去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而传统教学手段难以把大量鲜活的正在发生的现象呈现给学生,而网络教学则可利用互连网的优势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网络及时把一些热点现实材料F载给学生或学生自己上网浏览,让学生分析、讨论,达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统一。既提高了政治课的时效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北京申奥成功、中国人世、中囤足球出线等重大新闻通过互连网及时传递给学生,采用“头脑风暴法”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围绕社会热点尽量展开自己的思维、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正确分析、评价、解决现实问题能力。六、网络教学有利于创造和谐、高效的课堂气氛

网络教学充分利用了各种信息载体,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有利于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民主式、合作式教学,有利于创造出一个和谐、高效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文字、声音、图像以及各种表现手法、手段的应用,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对教学信息的反应,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欢快气氛中发挥出自己潜在的自主性,从而使问题以最快的速度、最清晰的思路和最灵活简捷的方法得以解决。

当然,网络教学并不是“无所不能”,而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因此,根据我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在运用网络教学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注意网络教学的适用性、科学性

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或课件网络教学。只有那些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关键点,才值得运用网络辅助教学,同时,使用网络教学要坚持适度、实用、经济、科学、高效原则,避免简单地运用网络对学生进行“狂轰滥炸”,要留给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时间,坚持以人为主、相互协作的原则。

二、注意师生合作的灵活性、交互性

网络教学使教学观念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千变万变都不能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要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不能心中只有网络,而让师生成为网络的奴隶。应让网络教学更好地适应学生心理特点和学科特点,增强课件的交互性,使师生双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从而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

三、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渗透性

网络教学作为现代教学手段之一,有其突出的特点,但传统教学手段也有其自身的优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与现代教学手段优势有机渗透,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绝不能用网络取代老师,用屏幕取代黑板,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泛读教学篇2

Key words: extensive, material, comprehension

Summary: At present in most senior middle schools, teachers don’t attach importance to extensive reading although the General Outline says, “Extensive reading must be particularly increased…”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ies and skill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achers may do as follows:

1. Take the importance of extensive reading seriously.

2. Master the definite purpose for extensive reading essentially.

3. Select the reading material properly.

4. Use effective methods for training students to read fast and comprehensively.

5. Test students’ reading scientifically.

一、引言

在信息发达的当今世界,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通过阅读进行交流的能力。各行各业的人们在不同的工作中都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以达到交际的目的。科技人员如能阅读原文的专业书籍、资料,比依赖他人翻译将会省时省力,因为现代科技信息的时间性很强,等待他人译出,往往会贻误时机。许多出国学习人员反映,听、说并不是最大困难,而阅读速度慢则是最大的困难。这种阅读能力应在中学开始培养,打好基础。 泛读训练就是提高这种书面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泛读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人教社SEFC教材在我地的实行,近两年多来,笔者到市属各高级中学随堂听课240多节,从统计中发现,有60%以上的教师对教科书中阅读课文的教学是从为培养学生英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双重任务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的。也就是说,多数教师把课文做精读教材处理,已明显从“只教语言本身,不重视阅读理解”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摆脱出来。

根据《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对中学英语教学目的的规定和阶段侧重的原则,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众所周知,阅读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才能培养起来,阅读能力的增强是与阅读量的多少成正比的。所以《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增加泛读训练。”但严重的问题是:目前广大教师只是除了在课文教学中对阅读理解有所训练外,就是在高考前夕,在高考试题的“指挥”下(高考试卷中阅读理解占30%)给学生进行少量的阅读理解训练,绝大多数中学都未正式开设泛读课,从来就没有把泛读教学作为一项教学内容来完成。显然,哪怕是一个很用功的学生,如果仅读好教科学,在每单元1-2篇阅读文章及总共才6万左右的词汇量的有限文字接触中是很难形成大纲中所要求的实际阅读理解能力的,要达到大纲中所规定的阅读速度更是无从谈起。

三、泛读教学的目标要求

中学英语泛读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理解主要内容,提高学生对文字的快速感知能力。同时巩固和扩大词汇及语法知识,培养学生阅读英语的兴趣和习惯,扩大知识面,培养自学能力。

英国学者弗兰科斯×格雷里特(Francoise Grellet)认为:“泛读是一种熟练活动,主要是解决对文章的综合理解问题。进行泛读训练时,首先应该从综合理解开始,然后再向详细理解过渡。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应该是综合理解性的,同时,设计阅读理解练习也应该从对选文整体意义理解开始,而不是词汇或较具体的内容。”中学英语泛读训练的目的更应掌握选文的基本思想,强调对选文的整体理解,而不应偏离这个方向,去要求过细、过精的理解。

明确的泛读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两方面:

第一、泛读强调在单位时间内更多更好地获取信息,所以泛读的根本目的是掌握文章的主旨,即了解其基本内容和中心思想。在进行泛读训练时,教师不必讲深、讲细,以词汇不做过高的要求,对语法不做过多分析。

第二、泛读是为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进行泛读教学时,对选文阅读理解程度,在不同年级要有不同层次的明确的目标要求。按理解题的难度划分,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表层理解。它只要求懂得文章字面意思,对学生的要求是机械地重复文中主要内容,能在头脑里对选文内容再现。我认为目前对初中学生所要求的理解水平即可限制在表层理解的这个程度上。

第二层:深层理解。深层理解的问题具有创造性,它要求学生利用作者所传递的信息,凭借自己的社会背景知识、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和吸收读物中没有明确表述的、却又与主题有联系的思想与信息,即“弦外之音”。我觉得在进行高中英语泛读训练是时,尤其是在高一开始阶段,这类理解程度的题目不宜过多,要把握一个“度”字。

第三层:评价性理解。即需要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阅读就是为了吸收信息并利用获取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并对文章作价值性判断,同时也获得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是阅读的最终目标,在近几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对阅读理解能力测试的主要要求也明确提到了这些。所以,到高考前夕,在进行泛读训练时,要有意加大第二层次和第三次层理解的分量。

总的来说,教师在进行泛读训练时,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渐实现由知识向技术能的转化。理解的三个层次逐步深化,可由下图来表示:

层次

问题性质

理解测试目标

表层理解

记忆性问题

掌握主旨和大意及某些细节

深层理解

创造性问题

理解字面意思基础上的推理和判断

评价性理解

评价性问题

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能力

四、泛读材料的选取

要使学生提高泛读水平,无论是为了求和,还是为了了解信息,选材都非常重要。笔者认为泛读材料应低于精读材料的难度,以便精泛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选材的难度因素主要是词汇量、语法现象等,所以选文太难或太易都不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既要符合大纲要求,又要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循序渐进。

材料的内容也应多样化,故事、寓言、童话、人物传记、科普小品、历史、地理知识、使用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学生生活等等这些都是中学生很喜欢阅读的题材;同时也要适当选取如新闻报道、通知广告等生活时宜文章。

目前,尽管教学大纲对泛读教学提出了总的要求,可国内尚不多见能系统规范中学英语泛读教学的教程,而我们在泛读教学中又实在是很需要的。所幸的是,笔者新近发现,知识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英语泛读指导》第一册(上、下)、第二册(上、下)可分别配合高一、二的英语教科书作为泛读材料。历年来在《中小学外语教学》杂志上刊载的各年级限时阅读训练文章,也是很好的泛读材料。另外由L、G Alexander编著的系列教材──New Concept English学生也会很感兴趣,高一可选用第二册中的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到高二高三继续选取第二册和第三册的一些文章。此外,美国Jamestown Publishers 出版的Comprehension skills 是按照训练各种专项阅读技能而编写的。配合每项阅读技能均有若干篇练习材料,理解题紧扣文章主旨,是一套好的泛读训练材料。

五、泛读训练的具体实施

(一)制定明确具体的泛读计划。泛读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主渠道。只有通过系统的、严格的阅读训练,才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形成基本的阅读技能,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发展能力。笔者认为从高一开始每周就可开设一节泛读课。假如每节泛读课读3-4篇300-400字的文章,按每学期18周计算,一期可读70篇,高中三年累计可泛读300篇左右,其阅读量可达12万字左右,是中学六年教科书词汇总量的两倍。不言而喻,学生会受益匪浅。同时,泛读教学除了时间的安排要纳入计划外,我们也要规定教学指标,如对阅读速度、阅读技巧等项目要做出具体的安排。

(二)采取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阅读是一种书面交际活动,是理解音、形、义相结合的书面语符号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阅读是一种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言语活动。古德曼(K、S、Goodman)于1972年说过:“阅读是对三种相互有关而有区别的信息,即形符的句法的和语义的信息,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种形式。”我们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分别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来加以训练,让学生积累词汇,形成语感,掌握技能。进行泛读训练的有效方法很多,如:

SQ3R法:Survey, Question, Read, Recite, Review

Matching:分别给学生若干篇文章和若干个文章标题,让学生迅速找出哪个标题应该是哪篇文章的。

Skimming:略读,只要求了解文章大致梗概。

Scanning:只为获得个别信息,如年代、数据、事件等而阅读。

Task-reading:为了解决某个具体实际问题而阅读。

Authentic-reading: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料,职广告、时刻表、商业信函等作为阅读理解材料。

Timed-reading:限时阅读。

在实际教学中,广大教师要不拘形式,采用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一方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分析、综合、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的形成。

(三)处理好读速与理解率的关系。理解和速度是泛读的两个基本要求。只有读速而高有理解率的阅读是无效阅读,但片面追求高理解率而放慢阅读速度,一词一句去抠,这样做即使理解率达百分之百,也无益于提高阅读能力。为了能衡量出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及比较学生与学生之间阅读能力水平的高低,笔者在此推荐一种检测阅读理解能力 的计算方法:

1.理解率的计算。

理解率,即读者所做正确回答的量与理解题总量的百分比。

2.读速的计算。

公式如下:

Z(wpm)=

如果10秒数精确到0.1,当然测出的读速要精确些,但实施时不太方便,所以建议采取四舍五入法。比如一个学生在读一篇180字的文章,用了128秒钟(可看作13个10秒),则其读速为:

Z=180/13×6=83

3.阅读能力的计算。

公式如下:

P(阅读能力)=Z×n=

(P的绝对值愈大,表明阅读能力愈强。)

假如三人同读一篇字数为1200个的文章,A用了50个10秒,理解率为70%;B用了60个10秒,理解率为85%;C用了80个10秒,理解率为100%。用公式分别算出:

PA=70%=100.8

PB=85%=102

PC=%=90

显然,B的阅读能力最高;C尽管理解达100%,但由于速度慢,所以阅读能力也最低。

我们可以根据大纲的要求,计算出各年级学生应达到阅读能力的标准P值。再根据每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计算出其P值,两相比较,可得出该生的阅读能力的强弱。当然,要客观地检测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单凭一篇文章是不科学的。

六、结束语

根据本学习、教学和教研的实践,要搞好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中学必须进行泛读训练。有关专家研究表明:中学六年时间要阅读21万字,有人甚至提出要读35万字,毕竟这三个数字出入很大,而《大纲》对具体的阅读量也无具体规定,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及专家提出较权威的意见,编撰出规范的泛读教程;同时,期待老师们积极投入到泛读教学的研究、探索之中来,使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完善!

主要参考书目:

1.《英语学习策略论》文秋芳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2.《外语教育学》章兼中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3.《阅读心理学》张必隐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4.《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

5.《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

6.《阅读能力检测》任义孝著 载《中小学外语教学》1992年第9期

(湖南剩涟源市教研室 吴恕和)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泛读教学篇3

网络环境下社会课教学初探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社会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是学生创新与实践的重要基地。在新课程口号下,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也势在必行。因此,如何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服务于社会课教学,构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有效地提高社会课的教学效率,值得我们社会课教师探索。

结合本人几年的社会课教学经验和有限的计算机水平,谈谈自己的一点做法:

一、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导入新课

如何把枯燥无味的传授知识变为主动有趣的获取新知,让学生寓教于乐呢?利用计算机网络丰富的资源优势就能较好地解决该问题。特别是新课的导入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它对学生是否全情投入,是否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所学知识,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我在新课导入设计时,利用计算机网络容量大、资源丰富,可从不同角度为不同的学习内容提供足够的资源和多样的呈现方式等优点,或者创设情境,激发情趣;或者引起悬念,诱发动机;或竟猜谜语引起兴趣等等,既可以为导入新课、获取新知做好铺垫,又为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如在《团结和睦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一课教学中,我设计并制作了课件,以“中华民族大团结歌舞场景”开头,通过一曲《爱我中华》,体现“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民族团结爱中华的主题,同学们随着优美的旋律和画面情绪高涨,翩翩起舞。接着画面转为十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动画),向学生提出“这十个小朋友分别来自哪个民族?”、“我国有多少民族?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中华民族的含义是什么?”等问题,为新课学习埋下伏笔。这样,我通过计算机展现场景的形式导入新课,营造气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外,我们还可用设问、猜谜语等方式方法来设计课件的开头,激起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2、利用网络个别化的特征探知明理

在社会课教学中,探知明理是培养学生认识社会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必要前提。教师要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形成认识,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教学中,应该挖掘教材潜在的内容,利用计算机模拟社会,创设情境,使学生如临其镜,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使学生进入角色,唤起情感上的共鸣。如在教学《认识我们的世界》一课时,制作了网页课件,在世界地图上各个国家版图上都设置了一个热点链接,学生只要单击相应的区域,就会打开对应的国家介绍。在首页的搜索栏中,还可以对语言种类、著名山脉、相关国家等进行查找,还设置了一些相关的链接,从而使学生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领略内含的知识和道理。可见,利用计算机网络,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培养学生的探知能力。

同时,在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可通过点对点的.操作来进行信息交流。个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有问题可以在机上及时向教师提问,教师可单独对其进行辅导,真正体现因材施教。个别学生如没有按教学内容学习,教师还可以即刻锁住键盘,以示提醒。计算机网络这一个别化特征,对个别点拨,促进学生探知明理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它既有利于教师的管理和指导,又提高了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协调和沟通。

3、利用网络交互性的功能深化导行

社会课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在于,学生在认识社会的基础上,把在课本上学到的社会知识自觉转变为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因此,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是深化导行这一环节的重要任务,而利用计算机网络交互性的功能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深化导行”的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网络实现师与生的交互、生与生的交互、人与机的交互,起到了很好的反馈信息和学习交流的作用,从而使教师更加迅速、准确地了解学生对教材理解的程度,掌握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的观点进行辨析,指导实践。如《学习乘车和乘船》一课,我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手段进行行为判断,把“选择乘车路线”、“乘车、乘船的注意点”、“做文明乘客”等练习题制成课件,让学生用键盘打上“×”或“√”,或选择规定的符号进行练习。又如《团结和睦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一课,我在课件中设置了“中国政区图”和十几个主要少数民族的名称,要求学生将这些民族的名称用鼠标拖到这些民族聚居的相应地区;设置了四个汉族小朋友的头像,要求学生把他们拖到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设置了藏、回、壮等五个小朋友头像,要求学生把他们放在五个自治区的区域中。这样,通过人机交互学习,既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掌握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

4、利用网络共享性的特点总结延伸

学生随着对社会认识的提高,推动着他们适应社会的实践活动,而参加社会的实践活动又强化了对社会的认识,进一步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因此,巧妙设计总结延伸,可以达到探知明理、指导实践的作用。计算机网络具有共享性的特点,它可以把师生共同对所学课文的内容和训练要求等作出的系统总结展示出来,使全班同学得到共享。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操作来检查自己运用知识的情况,还可以运用网络优势,让学生漫游Internet,从网上获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信息,既使课文内容和训练要求得到延伸,又使小课堂向大社会延伸。例如:《我们眼中的世界》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立体的了解世界,于是倡导学生通过Internet网或其他手段来获取国内外最新资料。并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由一名组长负责收集本组感兴趣问题的资料,然后让生到校园BBS论坛上进行相互的交流,通过发贴和贴图,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搜索结果,彼此介绍自己研究主题的内容和设想,再请专家进行点评。又如在设计《保护人类的家园――地球》一课时,我给出人口膨胀、交通堵塞、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主题,通过对人类家园的现状、为什么要保护人类家园、怎样保护人类家园等问题的分析,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你有什么建议?你们应该做些什么?这样学生就能畅所欲言,纷纷说出自己的做法和想法了,这里校园论坛以成了他们相互交流的圣地。

总之,在社会课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主动探究知识,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达到社会课的教学目的。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泛读教学篇4

作者:焦晓骏 提 要:英语教学目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网络环境为泛读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内容丰富且获取方便的资源。本文着重探讨:网络环境下进行泛读教学的优越性;网络阅读资源库的构建;网络环境下泛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网络环境 英语 泛读教学 一、英语教学呼唤泛读--问题的提出 阅读是理解语篇及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综合过程。《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全国高考英语卷(NMET)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主要特点是: 侧重语篇领悟能力和语言解码能力的考查,强调多学科知识的贯通; 注重语篇分析水平、合理判断能力及根据语义进行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 读速要求大大提高,阅读词汇量逐年增加。NMET1993为1143个,而NMET已增到2025个。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中学英语教材已经在话题、语篇、词汇等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与改革,一些教材(如人教版的SEFC)的编撰已具相当高的科学性。然而它们的素材往往更新缓慢、阅读量不足、题材拓展的面也较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英语应用水平的提高。笔者以为,在高中阶段学生词汇量已有一定积累的前提下,结合教材主题、增加富有时代气息的真实性材料进行泛读教学来丰富和拓展英语教学内容,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泛读(extensivereading)是相对于精读(intensivereading)而言的,前者侧重于信息的获取,后者则侧重于语言知识的掌握。从语言的工具性特征来看,精泛并举、加强泛读是语言学习的根本原则。当然,寻找主题契合、难度适中的语篇是进行泛读教学的关键。传统的媒体,如书、报、杂志等,固然能提供不少适当的材料,但远不及运用网络技术那么方便快捷。本文拟就网络环境下进行泛读教学的优越性及其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网络环境下泛读教学的优越性 信息社会的最明显的标志是信息采集的全面与快捷。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来传递、加工、存贮与利用信息资源,而这些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较多是建立在英语语言平台上的。也就是说,网络空间中有大量英语资料,这些资料是任何一座图书馆都无法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泛读教学可得天独厚,它至少存在以下三个优越性: 广泛性: 类型多样,内容全面。网上资源包罗万象,从内容上来看有文化、体育、保健、娱乐、历史、地理、生物、科技、环保等多方面知识,在形式上则有新闻报道、报刊杂志、原版读物、图片图表、分析推理等等。可以肯定它运用语言涵盖了高中教材所涉及或是学生所关心的话题,且可以从多种角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共享性: 检索快捷,方便整合。大中型网站一般都有搜索引擎,如search.sina.com.cn、search.nytimes.com等等。还有的网站,如google(www.google.com)等,则专业地提供中英文材料的主题或关键词搜索。速度快捷的搜索引擎大大方便了教师选材。教师只要确立主题或是材料类别便可迅速找到所需资料,且经过整合后的这些资料可构建材料组,实现区域性的资源共享。 即时性: 材料鲜活,更新方便。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材中阅读材料往往陈旧、过时,而网络上不断更新的动态数据可以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相关资料。如学习到TheOlympicGames(Unit10,SEFC1A)时,可以在www.olympic.org上找到奥运会的新闻及背景知识,还可以在www.beijing-2008.org的English版选摘北京申奥的具体进程;再如NewYork(Unit13,SEFC3B)中有大量的篇幅谈论双子塔,教师可从美国相关网站上找出“911”事件的报道作为补充阅读材料。这可以使学生真正领会到通过阅读了解热点问题的乐趣。 三、网络泛读资源库的构建 网络化的泛读教学并不是听任学生无目的地在网上浏览。先期构建适合高中学生需要的网络阅读资源库是进行泛读教学的前提。网络阅读资源库所需的物质准备是有能连上Internet的教师用机(服务站)及与校园网相连的一定量的学生机(工作站),这属于普通中学微机教室的基本配置。教师通过搜索选择、下载网页、制作链接后可在短时间内做出一个简易的双层网站。一般说来,构建过程可分三步: 确定主题 笔者以为,泛读教学的选材应当尽量扣住使用的教材。人教版高中教材的主题分布基本照顾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如文化体育、风俗传统、人物传记、历史资料、科学发现、名胜古迹、环境保护、文学原著等等。它们所缺乏的不可能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时机地提供素材。教师可以根据进度结合所学的内容来确立泛读的主题。如学习SEFC1B的TheAswanDam一课时,可考虑选择theRiverNile(尼罗河)的介绍材料,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这条常常洪水泛滥却又十分重要的河流。我们也可考虑选用ChinaDaily中对我国著名的三峡大坝水利工程的报道供学生阅读。 搜索下载 较窄的主题(如AngkorWat、SherlockHolmes)可以采用大型搜索引擎,但一个相对宽泛主题(如Gymnastics、Food)则应选择分类的网站进行查询,这可以避免在数千个甚至数万个结果中进行二次选择的艰辛。常用的课文背景知识网站有(括号内为IP地址): 国际奥委会官方网站www.olmypic.org(193.178.244.3); 绿色和平组织网站www.greenpeace.org(212.19.215.67); 麦当劳公司网站www.mcdonalds.com(208.229.230.223); 美国广告博物馆www.admuseum.org(208.151.247.225); 纽约建筑大观www.nyskyscrapers.com(66.12.167.108); 爱因思坦传www-groups.dcs.st-and.ac.uk/~history/mathematicians(138.251.206.31); 迪斯尼网站www.disney.com(63.70.47.55);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w.worldwildlife.org(216.109.67.70); 诺贝尔奖网上博物馆www.noble.se(130.242.18.21); 莎士比亚研究www.shakespeare.com(64.33.13.231); 美国航空航天局www.nasa.gov(198.116.142.34); 海伦凯勒--残疾人事业网www.hkworld.org(63.224.31.194); 美国乡村音乐史www.roughstock.com(205.159.243.121); 西方文学网www.bibliomania.com(209.123.228.136); 美国《读者文摘》网www.rd.com(164.109.22.52); 探索网站www.discovery.com(216.35.209.171); 地球与太空网www.earthsky.com(207.193.63.17);等等。材料整组 网络材料的内容并不一定都很健康有益,难度更是未必适合高中生阅读。网上的素材下载后,教师应进行初步的筛选,本着科学性、多样性、趣味性的原则选出数张网页或文章,然后根据设计意图进行再加工(如注解或替换部分生词、设计阅读任务等)。接下来,我们要根据所选材料的个体特征确定其篇幅、位置与链接次序。重新整组后的同一个相关主题的数张网页可以构成一个材料组,相当于一个子网站。常用的材料排序是按照pre-reading(背景资料)、while-reading(辅助性阅读)与post-reading(拓展性阅读)进行的。科学组合后的材料可以在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补充文化知识的同时,通过激发阅读的自主性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四、网络环境下泛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泛读教学的基本策略是突出语言的工具性,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网络环境下的泛读教学应当提倡任务驱动下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策略,突出思维参与,培养学生主动寻找信息、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 实施任务驱动 传统的泛读教学方法是“串讲式”,它的优点是容量大、主题集中,缺点是学习者十分被动,思维参与量小。根据TBL(任务型学习)理论,语言的习得应当是有目的的交际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任务(task)来交代每次阅读的目标,然后给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乃至讨论合作,作出解决任务的构想(planning),最后由学生给出汇报(report)。同一语篇应用的任务应当是多时机、多层次的,应当由易到难、由浅表性理解到综合性领会,可以形成一个或数个微型任务构成的阶梯式的任务链。任务驱动策略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由于泛读材料往往难度高于教材,学生通过思考、合作、竞争,在完成任务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这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 训练阅读技巧 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理解与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作者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表述出来,这是一个由词到句、由句到篇的“编码(encoding)”过程,而读者阅读材料实际是从辨认文字开始对文学、语义、修辞进行“解码(decoding)”的过程。“解码”过程的时值与阅读效率成反比。我们可从下列几方面着手训练阅读技巧: 学会搜寻信息: 给学生一些关于细节性的问题,如:HowmanytelephonecallsdidMr.Smithreceiveinthemorning?鼓励学生通过略读(skim)或是跳读(skip)迅速搜寻答案; 学会猜测词义: 泛读材料中的生词是影响读速的重要因素,我们在重组材料时应有意设计生词障碍。它们既可以是根据上下文或是构词法可知意思的词,也可是仅能猜到词义的类别,但不影响全文理解的词(如花卉、动物的专业名等)。 学会识读图表: 图表是一种承载信息量较大的常用语言形式,全部读完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可以设计分类统计或是数据分析的任务,要求学生迅速定位查询,说出结果。 培养分析能力 阅读当然不仅仅是个“解码”过程,它还是一个运用经验的“图式(schema)”来完成语义领悟的过程,因而语篇分析能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它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并根据自身的体验来探索作者的体验,做出某方面的评价与判断。教师通常可从四个方面设计阅读任务、引发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给出(或选出)材料的主题(subject)或标题(title); 说出作者的写作意图(intention)与情感倾向(tendency)或态度(attitude); 根据材料中的相关事实的结果做出符合逻辑的推断(logicalconclusion); 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对材料中涉及的事实进行适当的评价(evaluate)。 应当注意的是,学生思考的用时、讨论的范围及教师的即时反应均影响阅读分析的效果。 五、网络环境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网络环境下进行泛读教学的组织者是英语教师,教学效果的良莠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策划能力。尽管业务能力、理论水平、人格魅力、情感态度等这些传统意义上评价教师的标准仍然重要,但网络环境下的泛读教学对英语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 具有开拓创新的工作热情 网络时代给基础教育手段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在各学科寻求与信息技术整合从而优化教学过程的今天,仅仅满足于教科书作为知识的载体显然是不行的。但网络环境教学仍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它需要付出比传统教学多得多的精力与耐心。实验者可能因网络的负面效应而遭遇讥讽、嘲笑,也有可能在探索中一次次失败。技术的掌握、理论的钻研更需要大量辛勤的工作。没有努力开拓创新的工作热情是不可能尝到成功的滋味的。 拥有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 在网络环境中,教师不应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也不应是教学活动的主宰。教师是网络资源的设计者,是学习目标的引导者,也是学习群体的协作者。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的合作伙伴关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当在“任务型”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创建丰富的阅读情境,设计合理的激励性的阅读任务,给出积极的学习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评判思想的能力。 掌握一定的网络开发水平网络开发水平无疑是创建与利用网络资源的基础。这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系统的使用(如WindowsNT,Office文档处理,Internet的设置使用、收发邮件等); 掌握网页下载、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术(如使用Frontpage2000制作带链接、图片、表单的网页等); 具备网络系统安装、运行与维护的基本能力;掌握ASP/CGI动态网页后台发布系统的操作技术。 ------------------------------------ 参考文献 Wills,J.1996.AFrameworkforTask-basedLearning.Longman. 王姿:整体阅读的心理机制及其能力的培养,《外语界》1995年第2期 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 乌美娜:《中小学课程网络资源索引》,清华大学出版社,20。 作者介绍:焦晓骏,男,1967年生。1988年毕业于江苏扬州师范学院。现为苏州工业园区教研室中小学英语教研员。曾获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在《中小学英语》、《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考试研究》、《教育资讯报》等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论文近30篇。 本文源于惟存教育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泛读教学篇5

网络教学环境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初探

21世纪利用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模式日益普及,特别是在计算机课程教学方面更显示出其极大的优越性。这是一种高度交互的教学模式,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和软件技术,较好地实现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强调学生动手实操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近几年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网络教学容易忽视学生内心的必要努力,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协作性、探究性、研究性和差异性等等,所以我认为利用网络来进行计算机教学,必须寻求更新更好的教学方法,才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网络教学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主要教授指法、打字、文字编辑等,有的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有一定的基础,有的学生却从未接触过电脑。上课时,如果一味地示范讲课,有基础的同学自然会感到乏味,对该课程的兴趣就会降低,影响以后的学习,甚至影响课堂纪律,影响其他同学。我在教学中注意到这个问题后马上采取措施:

1、分组协作学习

首先对每个学生情况进行全面了解,然后制订相适应的教学计划,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挑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当组长,每节课布置一些稍难的练习让组长做,重点培养他们,并站他们负责辅导本组的同学,当“小老师”,通过此方法调动了基础好的同学的积极性,也让其他同学感到踏实,没有压力,愿意去学,在班里形成互帮互助的好风气,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此方法在其他课程上运用同样收到良好的效果。

2、个别辅导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我认为个别辅导非常重要,每节课我都抽出一定时间重点辅导基础较差的学生。因网络教学时是统一广播,课室比较大,很难照顾到每个个体,所以每节课都要对这些基础较差的同学进行再讲解或辅导,力求每个学生都能明白教学内容。

二、网络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习自信心

网络教学虽然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但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学生依然存在相当严重的学习依赖性。

1、要消除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

计算机课程讲求实操性,通过网络教学可以让学生直观地学会操作,但我发现每次示范完毕,让学生操作时,很多学生都是依葫芦画瓢,不愿思考,不愿变通,被动地接受知识,失去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性识别与判断,失去了主动追求知识的乐趣,学习的兴趣也就不会持久,知识不会巩固,一个小操作在考试前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在实操课上,我总是精心设计实操题目,力求内容新颖、实用,让学生多练多做,举一反三,努力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2、运用“赏识教育”,多赞扬少批评

要消除学习依赖性,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能力,调动学习的欲望,我经常结合社会上用工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把目光放远,明白今天的学习对将来的作用。还把“赏识教育”运用到教学中,多赞扬少批评,关注他们的进步,多展示学生的作业,及时给予点评指导、鼓励鞭策,每次练习都进行抽查,对学生的成绩跟踪记录,尽量和每一个学生沟通,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如有一个调皮的学生,几乎对所有课程都不太感兴趣,各门功课都很差,在课堂上经常捣乱,跟老师作对,在我任教该班后,却觉得这名学生聪明、对电脑很有悟性,功课也完成得不错,只是不太上进,我就经常在同学面前表扬鼓励他,和他促膝交谈,关注他的言行,还在课堂上展示他的作业,让他辅导其他的同学,经常派任务给他,慢慢地这名学生各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能约束自己、主动学习、尊敬老师,还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计算机竞赛,其他课程也学得不错。

类似的激励方法还有很多,如对于计算机课程教学,可以多组织电脑作品比赛、展示等,推荐好的作品参加校内或市各类比赛,不论结果如何,这些激励作用都是立竿见影的,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学生更是影响深远。

3、降低起点,铺好台阶,让学生自己拾级而上

技校学生普遍学习能力差,思维能力弱,面对新的课程,他们有一种既想学又怕学的心态,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高,要用“跳一跳,够得到”的方法,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并且充分讲解,采用慢镜头、小步子甚至倒退的手法,帮他们搭起思维的小台阶,让他们拾级而上。对于难度大的内容更要分步讲解,增加实验和实操练习,合理安排好课程,把路铺好,在老师的引导下走好每一步,自然能达到目的地。

三、网络教学要注重导入,确定学生主体角色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每次课引入任务的设计,力争能为学生带去一个能够满足他们好奇心的任务,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并选择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网页制作课程,我事先准备了很多优秀作品,让学生欣赏“垂涎”一番,然后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导入,这样就能牢牢吸引住学生,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当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后,他们所爆发出来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潜能是难以估量的,这样师生就能和谐地融为一体,进而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网络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美国哈佛大学一位校长说:“创造性人才,应该具有以下素质:第一,应养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具有强烈的总是意识。第二,应该学会创造性思维,能够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一种超前性;第三,应该具有创造力,具备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

职业教育的精髓就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一技之长,寻求到能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的职业,所以技校生必须具备较好的动手能力,才能满足生产企业的需要。特别是计算机课程,如果一个学生不懂得如何去学,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那么他就没有创新能力,就会被瞬息万变的社会淘汰。我在教学时,总是提醒学生要多动手,勤动脑,不要完全按照老师教的方法、步骤,要大胆、创新。如制作幻灯片课程,在课堂里我只是引导、启发、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一个课件,并不示范怎样制作一个完整的课件,而是提供素材让学生自由发挥,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思考,按老师教的方法大胆创作,而我对他们的作品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不强求太高的标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件也越做越有新意。

电脑知识日新月异,今天学的知识过几年就可能淘汰掉了,就像我们所使用的操作系统一样,从八十年代的DOS1.0发展到现在的WINDOWS98、WINDOWS、WINDOWSXP,技术日新月异,令人眼花缭乱,难以适应,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课堂上适时向学生介绍一下最新的电脑知识,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乐趣。在教学中要精心组织教学,设计好一系列的实操、实践课题和素材,使实操课精彩又充实,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灌输给学生一些现成的知识,只有这样,当新一代的软件出来后,学生才能根据现有的知识技能去主动探索新软件的使用、操作方法,快速入门。

五、网络教学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和情感语言运用

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虽说有弊端,但在沟通方面却有其独特的优点,我们都知道教师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的魔力,一个眼神可以是鼓励,一个微笑可以温暖学生的心。网络教学时教师在教师机上做演示,学生和老师都只盯着屏幕,学生看不到教师,教师也无法使用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所以网络教学更要注重沟通。例如每次上课示范讲解后,我并不要求学生立即操作,而是站起来,微笑地看着全班同学,然后把重点部分再讲一遍,并询问学生是否有不懂的地方,这时我不但微笑,还用眼神、动听的语言、手势等加强效果,以此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对于他们的提问和个别辅导,我都是面带微笑、和蔼、耐心地讲解,努力使课堂变得更人性化,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总之,网络教学的教学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探究,真正做到利用现代化工具进行有效的教学,使学生更爱学、更乐学、也更会学,在无负担、高效高质的教学境界中,积极、主动、全面地发展。

(责任编辑:唐贞平)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泛读教学篇6

网络环境下社会课教学初探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重点,社会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是学生创新与实践的重要基地。在新课程口号下,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也势在必行。因此,如何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服务于社会课教学,构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有效地提高社会课的教学效率,值得我们社会课教师探索。

结合本人几年的社会课教学经验和有限的计算机水平,谈谈自己的一点做法:

一、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导入新课

如何把枯燥无味的传授知识变为主动有趣的获取新知,让学生寓教于乐呢?利用计算机网络丰富的资源优势就能较好地解决该问题。特别是新课的导入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它对学生是否全情投入,是否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所学知识,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我在新课导入设计时,利用计算机网络容量大、资源丰富,可从不同角度为不同的学习内容提供足够的资源和多样的呈现方式等优点,或者创设情境,激发情趣;或者引起悬念,诱发动机;或竟猜谜语引起兴趣等等,既可以为导入新课、获取新知做好铺垫,又为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如在《团结和睦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一课教学中,我设计并制作了课件,以“中华民族大团结歌舞场景”开头,通过一曲《爱我中华》,体现“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民族团结爱中华的主题,同学们随着优美的旋律和画面情绪高涨,翩翩起舞。接着画面转为十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动画),向学生提出“这十个小朋友分别来自哪个民族?”、“我国有多少民族?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中华民族的含义是什么?”等问题,为新课学习埋下伏笔。这样,我通过计算机展现场景的.形式导入新课,营造气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外,我们还可用设问、猜谜语等方式方法来设计课件的开头,激起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2、利用网络个别化的特征探知明理

在社会课教学中,探知明理是培养学生认识社会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必要前提。教师要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形成认识,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教学中,应该挖掘教材潜在的内容,利用计算机模拟社会,创设情境,使学生如临其镜,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使学生进入角色,唤起情感上的共鸣。如在教学《认识我们的世界》一课时,制作了网页课件,在世界地图上各个国家版图上都设置了一个热点链接,学生只要单击相应的区域,就会打开对应的国家介绍。在首页的搜索栏中,还可以对语言种类、著名山脉、相关国家等进行查找,还设置了一些相关的链接,从而使学生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领略内含的知识和道理。可见,利用计算机网络,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培养学生的探知能力。

同时,在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可通过点对点的操作来进行信息交流。个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有问题可以在机上及时向教师提问,教师可单独对其进行辅导,真正体现因材施教。个别学生如没有按教学内容学习,教师还可以即刻锁住键盘,以示提醒。计算机网络这一个别化特征,对个别点拨,促进学生探知明理可以起到

[1] [2]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泛读教学篇7

江苏省震泽中学 陈明丰

实施背景: 所谓校本课程开发,是近年来我国课程研究学者从西方教育文献中引进的新名词,其英语表述是“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简称“SBCD”。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 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好多学校都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我校自起开始就开始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具体做法是利用每周六的时间在高一和高二年级开设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一方面,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帮助教师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式,从而提升教师的各项技能。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校逐步完善了校本课程开发,在今年我校接受省四星级学校评估中,得到了专家组的充分肯定,一致称赞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切合本校实际,且涉及面广,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高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他们还是只能像在初中时一样在文章中找现成答案,而对于那些推理、辨析问题却不知该如何下手。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而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整个高中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英语泛读(extensive reading)是相对于精读(intensive reading)而言的,是书本以外有利而且必要的补充。教育部最近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也提倡“在开发英语课程资源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在网络运用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今天,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逐渐成为网络资源的开发者和使用者。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泛读教学,应当更加突出学生思维的参与性,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寻求信息、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也正基于此,我向高一学生开设了“英语泛读”这一门选修课,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准备工作: 1. 确定目标,制定计划

开设英语泛读选修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接触到各类文章和体裁,培养学生获取文化信息的能力。该目标可具体分为: 一方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词汇量;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了解各个英语国家文化。我计划用近一年的时间,通过补充各类英文材料,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2. 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

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材料的选择将决定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我上网登陆了美国VOA和英国BBC以及《TIMES》、《THE SUN》、《MIRROR》、《NEW YORK TIMES》等各家电台和报刊杂志网站,并下载了许多新闻报道和科普文章,其中包括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和时事评论等。

除此以外,我还从《21世纪报中学版》、《英语画刊》以及《Beijing Review》、《CHINA DAILY》等在国内出版的报刊杂志上摘录各类文章,从而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比如,在学到“The Olympic Games”(Unit 10,SEFC 1A)时,我就到www.olympic.org/uk/index上找到有关奥运会的新闻和背景知识,作为泛读课的材料;同时,课后我还要求有条件的学生上网阅读更多的文章,如在www.beijing-.org的English Version版,学生可以找到大量有关北京申奥和奥运准备工作的文章。

实施时间: .9---.6

实施案例: 笔者将一年的选修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培养和实施学习策略的侧重点不同。

1. 第一阶段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克服现有的不良阅读习惯。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也有位名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生学好英语的重要性。而且,现在的中学生,接触的知识面广,聪明灵活,对新事物善于接受、学习。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去收集信息资料,从而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影响阅读的不良习惯主要有:指字阅读、有声阅读、心读以及回视等(吴念、张荣建,1995)。一些学生在做阅读题时,很容易用手指指着单词一个一个读下去,认为这样可以一字不漏地读完整篇文章,可事实上,这样却大大降低了阅读速度;也有学生在阅读时不自觉地小声读出每个词,或者在心里默念,其实这也大大影响了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至于回视,是指“阅读过程中遇到某些生词或对一段文字意义不明确时,反复查阅已经读过的部分” (程晓堂、郑敏,)。为了克服以上种种不良习惯,我要求学生在平时阅读时尽量学会迅速找到一句话的主干---主句的主语和谓语,并且必须把逐字逐词的阅读习惯改为逐行阅读,按照句子的意群进行阅读。

2. 第二阶段 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还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泛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向学生介绍了几种常用的阅读技巧:略读(skimming)、寻读(scanning)、预测(prediction)以及猜测生词意思(guessing)等。在此我不一一举例。

3. 第三阶段 培养学生根据不同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调整阅读策略的能力

阅读策略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阅读的目的、阅读材料的难度、阅读时间以及自己所拥有的背景知识等等。为此,我向学生介绍了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根据不同阅读目的、对不同的材料阅读时选择的方式、技巧和速度:

方式 目的 材料 技巧 速度范围

寻读(scanning) 查找具体信息 索引、词典、招聘广告等 步骤1了解组织结构(如:按字母、时间或概念排序)步骤2 辨认关键字词和概念 速度上限:1000字/分

略读(skimming) 理解左右内容;了解文章结构和形式;获取内容要点 报刊杂志、书信、说明文字 步骤1 阅读标题和副标题步骤2 阅读开篇和各段落起始句步骤3 阅读结尾及总结段 800-1300字/分

一般性阅读(general reading) 较全面地理解文字内容 任何非技术性资料 步骤1 阅读中积极思考步骤2 辨别内容要点和重要细节 400-650字/分

分析性阅读(analytical reading) 分析推论文章;评价文章论证的逻辑性 文学作品、技术报告及说明书等 步骤1 阅读中积极思考步骤2 辨别内容要点和支撑论据步骤3 辨别并推论作者暗含的观点步骤4 适当笔记:对重要文字进行勾画或作旁注 150-400字/分

研读(study reading) 学习、综合、记忆有用的知识 课本、用以准备测试的学习材料、用以解决问题的文字资料等 步骤1 阅读中积极思考步骤2 辨别内容要点和支撑论据步骤3 作笔记或进行图表概括步骤4 定期复习100-300字/分

资料来源:“程晓堂、郑敏著《英语学习策略》P118-120,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效果分析: 经过近一年的探索和实施,从实际取得的效果看,在网络环境下开展高中英语泛读教学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

首先,通过英语泛读选修课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大大拓展了我校高一学生英语方面的知识面,使学生不仅了解到了国内外的各种时事新闻和各个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而且也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了应用网络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在阅读选修课上开展阅读策略的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通过近一年来阅读选修课的探索和实践,同学们寻找到了一条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在高一下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参加阅读选修课的同学,明显在完型和阅读两项比未参加选修课的学生得分要高。同时,教师也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可见,在平时教学中,也应当渗透各种策略指导。

教师反思: 通过此次开设英语阅读选修课,实施学习策略指导,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请各位同仁指教。

(一) 应当将学习策略指导贯穿于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在进行阅读策略指导时,应适当补充其它如听力、写作策略等方面的指导。但关键是如何在日常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策略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 随着知识的日益更新,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泛读教学,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必须具有发现、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

(三) 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它自身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对于我们中学教师来说,有太多的教学任务和班级管理工作要完成,校本课程开发无疑会增加工作量;其次,“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很高的资源成本”(徐玉珍,2003)。因此, 校本课程开发应当以各个学校的实际出发,以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为出发点,以提高教师和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目标。首先学校应该进行必要的宣传和指导,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学校也要投入必要的资金和人力,扎扎实实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校本课程开发必将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发展起来,为我国的素质教育谱写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徐玉珍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王蔷主 《英语教师行动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 程晓棠、郑敏编 《英语学习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

作者姓名:陈明丰

通讯地址:江苏省吴江市震泽中学英语组 215231

联系电话: 0512-60663155 电子邮箱: cmf@zzzx.net.cn

作者简介: 陈明丰, 男,中学二级教师, 20毕业于苏州大学外语系英语师范教育专业,至今一直在江苏省震泽中学(省四星级学校)任教英语,在教学中一方面努力钻研教材教法, 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在苏州市组织的第一界英语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奖, 另一方面, 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认真参加教学科研, 并积极撰写论文,所写论文多次在省级和国家级杂志上发表。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泛读教学篇8

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教学初探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网络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己显得越来越普遍,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传统的教学及学习方式。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教学可以创设活动化、开放性、参与性强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性学习中,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实现学生思维发散性。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网络环境;学习方式;自主探究性学习

一、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法改革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或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学习的知识。简单的说,就是在学习环境中引入网络因素,促进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因此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计算机教学,显得尤为必要。为此就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1)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改革。以往,教师讲课的内容是以“板书+讲解”的方式来呈现的,都是老师在讲,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如 Flash 动画设计、多媒体设计等的操作都比较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因此应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机房,建立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积极实施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水平,在平时注意收集各种多媒体素材(这些素材可能来自其他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自己的工作总结,或学生的习作等),选择或编制具有科学性、教育性和艺术性的多媒体 CAI 课件。在网络教学环境下,以“CAI”教学为主,计算机类的许多课程内容都可以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同时让学生参与练习环节。即以:“演示+操作+讲解”(即边讲边练)新的呈现方式来进行讲授,使学生主动的建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真正达到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要求。

(2)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网络教学改革使学生在其学习方面也发生巨大变化。网络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方式上要以问题解决为主导,以学生个人发展为中心,进行自主探究、互助合作学习。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不再依赖老师的讲授和课本进行学习,而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资源的收集,教师从旁给予引导与帮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开展讨论,以合作、探究、创造、展示等一系列方式来进行学习,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对这一过程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利用网络这一工具和载体,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模式,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的目的。

(3)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由于计算机课程是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一门基础课,目前计算机实践课程主要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上机作业为主,如在 Flash 动画设计中,学生上机多数是将书上的例题作业在计算机上运行一遍,形式单调,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能够对课程内容作深入的理解。实践课程除了完成作业外,还应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增加课程设计的内容。

在教授课程 Flash 动画设计时,针对这一课程的特点,在设计实践课程题目时,可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自主创新。在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采用相互合作学习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完成上机实习报告,将找到的操作方法、实现的步骤、完成的过程以及在设计当中遇到的问题体现出来。在这时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操作方法,逐步学会知识创新、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更多的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教师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给学生,而是教授知识的发现过程;计算机也不再作为教师辅助教学的主要工具,而是作为课程学习内容、资源获取等的学习工具。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讲解”与“任务驱动”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同时以演示、启发诱导为辅,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对新知的学习;学生则通过发现问题、主动探究、交流创新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突出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在教师所创设情境的帮助下,通过自主探索学习去获得体验,而教师的作用则主要是课前资源开发、建设以及学习的组织调动和引导。这样的互动方式既不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更易于激发学生对主动探索产生兴趣。

二、网络教学改革误区

在计算机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也要注意几个误区:

(1)上课一定得用网络才算“网络与课程整合”,是对“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误解。网络课堂教学不应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而是自然而然地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教师查找资源、备课、写教案、制作课件、授课、考试、评价等,都可以运用网络;同时也不排斥其它常规教学手段的运用。相反,在决定教学手段时,如果常规教学就能达到最佳效果,就不必使用网络。

(2)运用网络技术一定比常规教学“先进”,是对网络功效的夸大。网络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否比其它教学手段先进,要视教学内容、教师的特点而定。对教学手段而言,只有是否“适用”,没有是否“先进”。

(3)强调软件制作不重视教学设计,是对网络教学目标认识的偏颇。“网络教学”的目标也是实现教育目标,不仅是运用网络,而是更注重教学设计,把教学设计作为灵魂。

总之,网络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结合是在新形势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较好模式,在计算机教学方法改革上,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使用网络教学资源,以探究、发现、创造、展示等方式进行教和学,同时,也应注意避免对网络教学改革的错误理解。作为高校专业课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改革浪潮中积极地开展实践和研究,为更好地培养新一代的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网络环境下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的三种方法.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02

[2]李华君.《计算机网络与通讯》.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3]陈琦,刘儒德.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人民邮电出版社,,111~115

[4]谢希仁. 计算机网络(第 2 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5]王洪,沈凌霄. 计算机与教育. 电子工业出版社,1997,42

[6]赵佩华. 多媒体技术应用.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7]我国网络教学平台在普通高等学校中的发展与应用.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11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泛读教学篇9

一、英语教学呼唤泛读--问题的提出

阅读是理解语篇及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综合过程。《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全国高考英语卷(NMET)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主要特点是:

侧重语篇领悟能力和语言解码能力的考查,强调多学科知识的贯通;

注重语篇分析水平、合理判断能力及根据语义进行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

读速要求大大提高,阅读词汇量逐年增加。NMET1993为1143个,而NMET2001已增到2025个。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中学英语教材已经在话题、语篇、词汇等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与改革,一些教材(如人教版的SEFC)的编撰已具相当高的科学性。然而它们的素材往往更新缓慢、阅读量不足、题材拓展的面也较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英语应用水平的提高。笔者以为,在高中阶段学生词汇量已有一定积累的前提下,结合教材主题、增加富有时代气息的真实性材料进行泛读教学来丰富和拓展英语教学内容,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泛读(extensive reading)是相对于精读(intensive reading)而言的,前者侧重于信息的获取,后者则侧重于语言知识的掌握。从语言的工具性特征来看,精泛并举、加强泛读是语言学习的根本原则。当然,寻找主题契合、难度适中的语篇是进行泛读教学的关键。传统的媒体,如书、报、杂志等,固然能提供不少适当的材料,但远不及运用网络技术那么方便快捷。本文拟就网络环境下进行泛读教学的优越性及其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网络环境下泛读教学的优越性

信息社会的最明显的标志是信息采集的全面与快捷。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来传递、加工、存贮与利用信息资源,而这些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较多是建立在英语语言平台上的。也就是说,网络空间中有大量英语资料,这些资料是任何一座图书馆都无法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泛读教学可得天独厚,它至少存在以下三个优越性:

广泛性:

类型多样,内容全面。网上资源包罗万象,从内容上来看有文化、体育、保健、娱乐、历史、地理、生物、科技、环保等多方面知识,在形式上则有新闻报道、报刊杂志、原版读物、图片图表、分析推理等等。可以肯定它运用语言涵盖了高中教材所涉及或是学生所关心的话题,且可以从多种角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共享性:

检索快捷,方便整合。大中型网站一般都有搜索引擎,如search.sina.com.cn、search.nytimes.com等等。还有的网站,如google(www.google.com)等,则专业地提供中英文材料的主题或关键词搜索。速度快捷的搜索引擎大大方便了教师选材。教师只要确立主题或是材料类别便可迅速找到所需资料,且经过整合后的这些资料可构建材料组,实现区域性的资源共享。

即时性:

材料鲜活,更新方便。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材中阅读材料往往陈旧、过时,而网络上不断更新的动态数据可以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相关资料。如学习到The Olympic Games (Unit 10, SEFC 1A) 时,可以在www.olympic.org上找到奥运会的新闻及背景知识,还可以在www.beijing-.org的English版选摘北京申奥的具体进程;再如New York (Unit 13, SEFC 3B)中有大量的篇幅谈论双子塔,教师可从美国相关网站上找出“9・11”事件的报道作为补充阅读材料。这可以使学生真正领会到通过阅读了解热点问题的乐趣。

三、网络泛读资源库的构建

网络化的泛读教学并不是听任学生无目的地在网上浏览。先期构建适合高中学生需要的网络阅读资源库是进行泛读教学的前提。网络阅读资源库所需的物质准备是有能连上Internet的教师用机(服务站)及与校园网相连的一定量的学生机(工作站),这属于普通中学微机教室的基本配置。教师通过搜索选择、下载网页、制作链接后可在短时间内做出一个简易的双层网站。一般说来,构建过程可分三步:

确定主题

笔者以为,泛读教学的选材应当尽量扣住使用的教材。人教版高中教材的主题分布基本照顾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如文化体育、风俗传统、人物传记、历史资料、科学发现、名胜古迹、环境保护、文学原著等等。它们所缺乏的不可能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时机地提供素材。教师可以根据进度结合所学的内容来确立泛读的主题。如学习SEFC 1B的The Aswan Dam一课时,可考虑选择the River Nile(尼罗河)的介绍材料,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这条常常洪水泛滥却又十分重要的河流。我们也可考虑选用China Daily中对我国著名的三峡大坝水利工程的报道供学生阅读。

搜索下载

较窄的主题(如Angkor Wat、Sherlock Holmes)可以采用大型搜索引擎,但一个相对宽泛主题(如Gymnastics、Food)则应选择分类的网站进行查询,这可以避免在数千个甚至数万个结果中进行二次选择的艰辛。常用的课文背景知识网站有(括号内为IP地址):

国际奥委会官方网站 www.olmypic.org (193.178.244.3);

绿色和平组织网站 www.greenpeace.org (212.19.215.67);

麦当劳公司网站 www.mcdonalds.com (208.229.230.223);

美国广告博物馆 www.admuseum.org (208.151.247.225);

纽约建筑大观 www.nyskyscrapers.com (66.12.167.108);

爱因思坦传 www-groups.dcs.st-and.ac.uk/~history/mathematicians (138.251.206.31);

迪斯尼网站 www.disney.com (63.70.47.55);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 www.worldwildlife.org (216.109.67.70);

诺贝尔奖网上博物馆 www.noble.se (130.242.18.21);

莎士比亚研究 www.shakespeare.com (64.33.13.231);

美国航空航天局 www.nasa.gov (198.116.142.34);

海伦凯勒--残疾人事业网 www.hkworld.org (63.224.31.194);

美国乡村音乐史 www.roughstock.com (205.159.243.121);

西方文学网 www.bibliomania.com (209.123.228.136);

美国《读者文摘》网 www.rd.com (164.109.22.52);

探索网站 www.discovery.com (216.35.209.171);

地球与太空网 www.earthsky.com (207.193.63.17);等等。

材料整组

网络材料的内容并不一定都很健康有益,难度更是未必适合高中生阅读。网上的素材下载后,教师应进行初步的筛选,本着科学性、多样性、趣味性的原则选出数张网页或文章,然后根据设计意图进行再加工(如注解或替换部分生词、设计阅读任务等)。接下来,我们要根据所选材料的个体特征确定其篇幅、位置与链接次序。重新整组后的同一个相关主题的数张网页可以构成一个材料组,相当于一个子网站。常用的材料排序是按照pre-reading (背景资料)、while-reading(辅助性阅读)与post-reading(拓展性阅读)进行的。科学组合后的材料可以在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补充文化知识的同时,通过激发阅读的自主性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四、网络环境下泛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泛读教学的基本策略是突出语言的工具性,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网络环境下的泛读教学应当提倡任务驱动下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策略,突出思维参与,培养学生主动寻找信息、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

实施任务驱动

传统的泛读教学方法是“串讲式”,它的优点是容量大、主题集中,缺点是学习者十分被动,思维参与量小。根据TBL(任务型学习)理论,语言的习得应当是有目的的交际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任务(task)来交代每次阅读的目标,然后给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乃至讨论合作,作出解决任务的构想(planning),最后由学生给出汇报(report)。同一语篇应用的任务应当是多时机、多层次的,应当由易到难、由浅表性理解到综合性领会,可以形成一个或数个微型任务构成的阶梯式的任务链。任务驱动策略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由于泛读材料往往难度高于教材,学生通过思考、合作、竞争,在完成任务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这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

训练阅读技巧

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理解与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作者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表述出来,这是一个由词到句、由句到篇的“编码(encoding)”过程,而读者阅读材料实际是从辨认文字开始对文学、语义、修辞进行“解码(decoding)”的过程。“解码”过程的时值与阅读效率成反比。我们可从下列几方面着手训练阅读技巧:

学会搜寻信息:

给学生一些关于细节性的问题,如:How many telephone calls did Mr. Smith receive in the morning?鼓励学生通过略读(skim)或是跳读(skip)迅速搜寻答案;

学会猜测词义:

泛读材料中的生词是影响读速的重要因素,我们在重组材料时应有意设计生词障碍。它们既可以是根据上下文或是构词法可知意思的词,也可是仅能猜到词义的类别,但不影响全文理解的词(如花卉、动物的专业名等)。

学会识读图表:

图表是一种承载信息量较大的常用语言形式,全部读完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可以设计分类统计或是数据分析的任务,要求学生迅速定位查询,说出结果。

培养分析能力

阅读当然不仅仅是个“解码”过程,它还是一个运用经验的“图式(schema)”来完成语义领悟的过程,因而语篇分析能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它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并根据自身的体验来探索作者的体验,做出某方面的评价与判断。教师通常可从四个方面设计阅读任务、引发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给出(或选出)材料的主题(subject)或标题(title);

说出作者的写作意图(intention)与情感倾向(tendency)或态度(attitude);

根据材料中的相关事实的结果做出符合逻辑的推断(logical conclusion);

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对材料中涉及的事实进行适当的评价(evaluate)。

应当注意的是,学生思考的用时、讨论的范围及教师的即时反应均影响阅读分析的效果。

五、网络环境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网络环境下进行泛读教学的组织者是英语教师,教学效果的良莠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策划能力。尽管业务能力、理论水平、人格魅力、情感态度等这些传统意义上评价教师的标准仍然重要,但网络环境下的泛读教学对英语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

具有开拓创新的工作热情

网络时代给基础教育手段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在各学科寻求与信息技术整合从而优化教学过程的今天,仅仅满足于教科书作为知识的载体显然是不行的。但网络环境教学仍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它需要付出比传统教学多得多的精力与耐心。实验者可能因网络的负面效应而遭遇讥讽、嘲笑,也有可能在探索中一次次失败。技术的掌握、理论的钻研更需要大量辛勤的工作。没有努力开拓创新的工作热情是不可能尝到成功的滋味的。

拥有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

在网络环境中,教师不应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也不应是教学活动的主宰。教师是网络资源的设计者,是学习目标的引导者,也是学习群体的协作者。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的合作伙伴关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当在“任务型”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创建丰富的阅读情境,设计合理的激励性的阅读任务,给出积极的学习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评判思想的能力。

掌握一定的网络开发水平

网络开发水平无疑是创建与利用网络资源的基础。这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系统的使用(如Windows NT, Office 文档处理,Internet的设置使用、收发邮件等);

掌握网页下载、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术(如使用Frontpage 制作带链接、图片、表单的网页等);

具备网络系统安装、运行与维护的基本能力;掌握ASP/CGI动态网页后台发布系统的操作技术。

------------------------------------

参考文

[1] [2] 下一页

Wills, J. .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Longman.

王 姿:整体阅读的心理机制及其能力的培养,《外语界》1995年第2期

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乌美娜:《中小学课程网络资源索引》,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介绍:焦晓骏,男,1967年生。1988年毕业于江苏扬州师范学院。现为苏州工业园区教研室中小学英语教研员。曾获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在《中小学英语》、《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考试研究》、《教育资讯报》等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论文近30篇

上一页  [1] [2]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泛读教学篇10

一、概念的界定

1、网络环境:以其教学信息呈现的多媒体化,教学信息组织的超文本方式,教学信息储存的大容量,教学过程具有的交互性、可控性、协作性和开放性,以及学习资源独特的共享功能等优势,使学生作文的自主性以及教学信息反馈的功能大为增强,教学资源将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组织、指导、激励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借助网络选择自己喜欢的素材进行在线观察、想象、构思和表达。尤其是作文的评改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使每个学生的作品都有机会得到来自教师、学生的多元信息反馈。

2、新课程标准:新课标倡导 “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要求语文课程应 “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 ” , “ 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 , “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 。

二、网络作文教学模式建构的目的与意义

“新课标”指出,现代化教学内容的编制可依据儿童心理发展调整课程内容,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而今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已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顺应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学就应该改变以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尤其是作文教学需要有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网络作文教学。网络作文教学新模式就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结合课本知识和学生的阅读水平,把各种优秀的文学作品,用最现代的网络传媒工具引入课堂,其目的与意义在于让学生在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陶冶心灵,塑造自我,培养学生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这种学生认知和交往的工具,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素养。这正如新课程标准所说:“写作是让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三、网络资源应用于作文教学

(一)、利用网络——诱发兴趣

习作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一直以来, 作文好像是一个难以攻克的“橡皮碉堡”,成了语文教学公认的难点。关于“兴趣是学习得动力”的理论早已被众多教育专家从心理角度、小学生的认识结构等方面作过不少论述。确实,兴趣对于学习的意义是不容视的。对作文没有兴趣,一上作文课便感到索然无味,自然写不好作文。小学生尤其如此。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事物的特点,创设具体生动的情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写作欲望。也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带出来的情况下,学生才能把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融为一体。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文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事物表象,包括生活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职得能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经验。” 网络以其在现性、实物性、模拟性强等优势,跨越时空的限制,将学生平常不易感知的事物纳入学生的感知范围,为作文教学注入了活力,给作文教学带来了“春天”.特别是在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写作,因特网和多媒体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拓展学生的认识空间,便于学生捕捉生活素材,产生创作欲望。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习作课《我的校园生活》时,我运用多媒体CAI教学软件,回放了同学们平时的朗朗读书声、欢歌笑语声……创设生黄情景氛围,把他们平时视而不见的生活内容,加以有序化在呈现出来,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的.资料,在光、声、像的有力冲击下,言、情、景融为一体,渲染了入景入情入境的作文氛围,学生的听觉表象被激发,他们马上会想起上课的情景乃至下课、放学甚至开联欢会的令人难忘的情景,这样学生消除了习作的紧张心理,从而诱发学生下作灵感、产生创造欲望。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促使学生由“我要写”的转变。又如:指导学生写《秋天》时,先是学生自幼在网络上搜索秋天的图片,然后互相说一说自己眼中的秋天。接着播放录像,随着欢快的乐曲,屏幕上呈现黄黄的银杏叶,红红的枫叶,丰收的果园,农田里的繁忙、热闹的景象等等。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个个目不转睛地盯着画面,同学们如临其境,情不自禁的小声议论起来。当我要学生用一两句话谈感受时,人人争先恐后,描绘着美丽丰收的秋景图。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网络,利用多媒体教学,其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交替使用,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并且能抓住事物的特点“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又学会“从整体到部分”、“有顺序”观察的方法,达到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的有效率。而且会对作文产生“爱写”的兴趣。

(二)、利用网络—— 积累素材

古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的道理,没有丰富的作文素材,学生怎能写出象样的作文呢?另外由于小学生平时对事物没有引起注意,即使有意地进行了观察,也会像过眼云烟,一到写作时,困难最大的是不知写什么,怎样下笔,尤其是不知怎样把文章写真实、具体。所以,即使瞑思苦想“写”出来了,其内容也是苍白无力、情感虚假,作文时常常出现素材“贫血”现象。而新大纲明确规定:“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针对这个棘手的问题,我们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作用,指导学生“找米”——积累作文素材,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存资料库,以便于学生写文章时能有资料“下锅”,作文时能达到得心应手、文如泉涌的境界。所以,我设计创建了素材仓库,素材库中的素材有师生共同搜集。我们在“素材仓库”中运用超文本方式把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链接在一起,构成一个超媒体系统。学生可按照作文教学内容及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素材欣赏,同时酝酿如何表达。比如,学生要写一种可爱的小动物,那么,“素材仓库”中可提供小狗、小猫、小松鼠、小白兔、小猴等多种动物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动物介绍)、外形及生活习性的录像资料等,学生可自由、反复点击所选对象进行观看,从中获得翔实的写作素材。首先,我们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去激发学生的积累兴趣,充实作文的素材库,从而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其次,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吸引学生去广泛阅读。我们知道:学生可以“读万卷书”,但不可能“行万里路”,一旦走进网络世界,狭窄的生活空间就会变得宽广开阔,单纯的生活阅历就会变得丰富多彩。

(三)、利用网络——优化写作

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之后来构思自己的习作,确定写什么,从哪几个方面写,怎样把习作写具体。然后,根据自己的构思,结合网络提供的信息,充分想象,然后,通过人机会话和电脑写作,使自己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学生将生成的文本提交到习作原地。学生的习作都被系统存储在数据库里,作为其他人学习、评价的资料。教师通过网络组织对学生习作进行公开的、即时的评价,一是教师在网上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示范评改后,与学生共同交流;二是选择几篇有代表性的习作,通过广播或投影放大,师生共同评改、交流;三是学生自主选择习作,通过留言板功能进行评改。通过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修改建议,来提高学生对每次习作训练要求的认识,并引导学生吸取别人的长处,对自己的习作做进一步的修改,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学生在充分听取教师、学生的评改意见之后,利用课内和课外时间将自己的习作反复锤炼、修改,直到满意之后,把完成了的习作保存到自己的“习作园地”里。同时,可通过发电子邮件将优秀习作投到小学生作文报刊杂志上。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完成了作文的优化过程。

结论:

总之,网络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给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具有人文色彩的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为推进作文教学改革开辟了一片蔚蓝的天空!必然会在教育领域中大放异彩,在课堂之外更好的使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更有效的交流,从而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素质,更好的进行教学。网络,给习作教学带来一个崭新的天地,作文课堂因你而精彩!,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经验交流论文集》3、何克抗李克东主编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4、《小学语文教学》5期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泛读教学篇11

刍议高中英语泛读教学

Key words:extensive, material, comprehension

Summary:At present in most senior middle schools, teachers don’t attach importance to extensive reading although the General Outline says, “Extensive reading must be particularly increased…”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ies and skill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achers may do as follows:

1. Take the importance of extensive reading seriously.

2. Master the definite purpose for extensive reading essentially.

3. Select the reading material properly.

4. Use effective methods for training students to read fast and comprehensively.

5. Test students’ reading scientifically.

一、引言

在信息发达的当今世界,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通过阅读进行交流的能力。各行各业的人们在不同的工作中都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以达到交际的目的。科技人员如能阅读原文的专业书籍、资料,比依赖他人翻译将会省时省力,因为现代科技信息的`时间性很强,等待他人译出,往往会贻误时机。许多出国学习人员反映,听、说并不是最大困难,而阅读速度慢则是最大的困难。这种阅读能力应在中学开始培养,打好基础。 泛读训练就是提高这种书面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泛读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人教社SEFC教材在我地的实行,近两年多来,笔者到市属各高级中学随堂听课240多节,从统计中发现,有60%以上的教师对教科书中阅读课文的教学是从为培养学生

[1] [2] [3] [4] [5] [6]

本文来源:http://www.pindukj.com/yingyuzuowen/24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