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关于外贸出口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探讨

| 点击:

【www.pindukj.com--论文】

篇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贸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定量分析

外贸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定量分析

李善同 何建武 胡枫

2010-09-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1978年中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4亿美元,2009年进出口总额则上升为22072.7亿美元,增加了107倍。从世界范围来看,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排在世界第29位,而至2009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上升到世界第二位,出口总额则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从出口来看,外贸可以增加国内产品的销售渠道,进入国际市场;可以为我国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有利于积累外汇储备,从而提升对外援助、战略购买、维护汇率稳定的能力;使得国内企业面临更多的竞争者和更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从而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从进口来看,资本设备进口可以提高国内的生产率;使用进口的先进资本品,可以通过“干中学”不断积累和提升一国的人力资本;进口中间品,可以增加我国产品的多样性和改善产品质量,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通过进口能源、矿产品等资源,可以有效缓解国内资源的供应瓶颈,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定量分析外贸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对于制定正确有效的相关政策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用统计数据反映对外贸易在经济中的地位

用统计数据反映外贸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常用的一种度量指标是外贸依存度。我们常用的外贸依存度是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值,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外向程度和开放程度,但不能作为判定一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程度大小和影响程度的指标。而且,在外贸依存度指标的计算中,进出口额是总产值,而GDP是增加值,二者的统计口径不同。为了更清楚地反映对外贸易在经济中的地位,进出口与经济总量需要用统一的口径来计算,一种方法是剔除进出口的中间投入,统一以增加值口径计算外贸依存度,或者是以GDP加上中间投入,统一以总产值的口径计算外贸依存度。以2007年为例,常用的出口依存度为35.9%,而出口总额与社会总产出的比为11.7%,出口增加值与GDP的比为10%。统一以增加值口径或者统一按总产值口径计算的外贸依存度,大大低于常用的外贸依存度。 近年来,在分析经济增长时,经常使用构成GDP的各部分(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等)计算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实际上,根据净出口及其增量指标来判断国内外需求有其不完全之处。净出口增量对GDP增长贡献的计算方法反映的是一种事后的核算,净进口对GDP增长贡献为负并不能说明出口或者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弱。净出口只是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差额,其变化受消费、投资和进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净出口的下降既可能是由于出口减少,也可能是由于国内消费和投资的上升而导致进口量的增加。利用需求乘数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净出口的变动是消费、投资、出口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将其看作反映外部需求强弱的指标。依据1978年~2008年的数据实证分析显示,出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回归系数为正显著,这表明出口对于经济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即使净出口的增长可能为负,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可能很大。以净出口在国民收入恒等式中的比重来衡量外贸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没有考虑出口对国民经济直接和间接的经济联系,所以得到的结果可能低估了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二、通过生产之间的关联关系分析外贸对经济社会的作用

由于产品生产过程要用到其他投入品和中间产品,因此国民经济各部门存在着关联关系。进出口可以通过国民经济的生产活动和相互关系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产生循环累计效应,进而发挥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为此,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定量测度了进出口通过生产活动对经济社会所起的作用。

投入产出模型是全面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经济技术联系的分析工具。由于一般的投入产出模型不能区分出口和进口的不同影响,只能计算净出口的贡献,本文利用了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度了外贸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的贡献。由此所计算得到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既包括了其直接贡献(出口了多少产品以及在这个生产部门的就业人数),也包括了全部间接贡献(与出口产品生产过程相关的所有其他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机会)。进口产品对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表现为:进口某些稀缺资源产品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弥补国内资源不足和优化产业结构至关重要;通过进口先进设备等投资品,则可以将资本转化为生产能力,提高国内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而进口消费品则可以产生消费的示范效应,并传导到生产环节,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

基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的测算结果表明,在1987年至2007年期间,出口与进口对GDP的年均贡献分别达到19.3%与11.4%,出口与进口对GDP增长率的年均贡献分别达到

2.7个百分点与1.5个百分点。通过对1987年~2007年进出口结构变化情况的研究表明,随着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的逐年增加,进出口对GDP的贡献和对GDP增长的贡献也逐渐提高。其中,出口贡献率从1987年的11.6%上升至2007年的27.4%;进口对GDP的贡献率从1987年的7.7%上升至2007年的14.6%。基于细分行业的测算结果表明,1987年~2007年间纺织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部门均排在出口贡献率的前五位,这反映出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是以纺织服装和电子产品制造等加工贸易为主的。另外,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部门均排名进口贡献率的前五位。这表明,通过高端设备和精密仪器等产品的进口,可以提高国内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从而为增强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还注意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2000年以后,我国对石油与天然气等能源产品的进口不断增大,这些进口的能源产品在各类进口产品对GDP的贡献率中位居前列,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我国外贸对就业的贡献的测算结果表明,在1987年~2007年期间,随着我国外贸规模的不断扩大,外贸所带动的就业人数也不断增加。在1987年~2007年期间,外贸所带动的就业人数年平均为8376万人,其中,出口与进口的贡献分别为5451万人与2925万人。1987年我国外贸所带动的就业人数为5008万人,其中出口与进口所带动的就业人数分别为3338万人与1671万人。在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1990年~2002年),我国外贸所带动的就业人数基本保持稳定,介于7000万人与8500万人之间。而在2005年与2007年,随着我国进出口规模的急剧增加,外贸所带动的就业规模突破1亿人,分别达到12299万人和11335万人。其中,出口对就业的贡献分别为8035万人和7563万人,进口对就业的贡献分别为4264万人和3772万人。可见,对外贸易帮助我国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化为生产要素,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保证了社会稳定,推动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综合分析外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在现实经济中,外贸不仅通过生产过程对GDP增长和就业发挥作用,而且可以通过消费和投资等渠道对经济产生综合的和全面的影响。外贸也可以帮助一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例如,外贸可以帮助一国的劳动力从农村进入城市,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部门,从低技术部门进入高技术部门,通过劳动力的转移提高要素的回报率。为此,很多学者采用计量模型的方法,找出外贸与各种经济变量的因果关系,测算外贸对中国经济增长、就业、税收等方面的贡献。

本文采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开发和维护的中国经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DRC-CGE),全面分析外贸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作用。CGE模型是被广泛使用的一个政策分析工具,它所能揭示的经济联系比计量经济模型更广泛,它将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从一个抽象理论转化成对现实经济的形象描述,从而可以运用一般均衡的理论框架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值分析,并进一步评估各种外生冲击对经济的综合影响。通过采用CGE模型对出口增长的影响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出口增长对我国2011年~2030年期间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优化和劳动力转移都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发挥了良好的综合作用。首先,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模拟结果表明,如果出口增长速度提高10个百分点,各模拟期间内经济增长速度约提高0.8~1.5个百分点,其中在“十二五”期间出口增长速度每增加10个百分点,经济增长速度增加约0.6个百分点。其次,由于中国的许多出口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样就对带动就业的作用比较大,当出口增长速度提高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起到显著的吸纳作用,加快了劳动力转移。出口增长对劳动力转移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与基准情景相比较可见,“十二五”期间,在出口增长速度提高1~2个百分点的情况下,转移劳动力一般每年增加约20万~40万人。出口增长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出口增长有助于服务业的发展。模拟发现,在出口加快1~2个百分点的情况下,模拟期间的2011年~2030年,第三产业比重提高的幅度将在0.1~0.5个百分点。最后,出口增长加快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在各个模拟时期居民消费占GDP比重比基准情景都有所提高,提高幅度在0.1~0.8个百分点,从而有助于促进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通过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发展,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已经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对外贸易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就业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而中国的发展也对世界经济增长有重要拉动作用。因此,从全球来看,我们应该促进世界各国减少贸易保护主义,为国内产品出口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国内来看,一方面要扩大内需,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宽贸易范围,降低外贸风险,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篇二:中国对外贸易论文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论文

题 目: 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和创新 学 院: 行知商学院 专 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生姓名: 吴雨萍学号: 11836121 完成时间: 2013 年 06 月 06 日

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

调整与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坚持出口导向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对于中国经济的腾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这一战略暴露出了自身的弊病。后危机时代,中国面临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进一步巩固贸易大国地位,加速推进迈向贸易强国进程的战略任务。因此,我们应在全面审视目前外贸政策与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对贸易政策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和外贸体制机制的创新。

后危机时代,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步入调整结构、加快转型、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为推动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中国外贸发展新战略的内涵应当明确为: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着眼于自主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提升中国制造与中国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在发展战略上,从出口导向型向进出口均衡、内外需协调发展战略转变。一是保持货物贸易进出口均衡发展。注重进口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面积极作用,注重进口在解决国内资源和环境、维护宏观经济均衡、促进国内技术进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改善对外经济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资源进口的主导权,降低大宗商品进口的风险。二是注重减少服务贸易逆差,保持服务贸易均衡发展。鼓励重点领域服务出口、有序承接国际服务贸易转移、创造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内环境。三是既要注重外需,又要注重内外需协调发展。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向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转变。

在发展模式上,由对外贸易“赶超”、“优先”、“超高速”、“外需拉动”发展模式向“巩固地位”、“适度优先”、“速度适中”、“稳定拉动”的发展模式转变。在贸易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要注重提升贸易的比较利益,实现国际贸易的利益最大化,不断改善贸易条件。

在发展方式上,从追求数量、规模、速度、粗放、外生、扩张型的发展方式向数量与质量并举、规模扩大与结构优化并重,速度适宜与效益提升并存的集约、内生型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在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改变增量不增利的出口局面,合理反映出口商品的劳动成本、环保成本和资源成本,使企业利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增强在多边贸易体系与区域经济合作中的话语权与国际影响力,提高中国进出口商品的议价能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新战略的定位是:全面融入全球化,发挥综合优势,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国际地位。

全面融入全球化,就是指发展对外贸易要坚持马克思关于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和世界市场的理论为指导,这就要求对外贸易发展要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最新形势,全面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

发挥综合优势,就是指对外贸易发展既要吸收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也要吸收新贸易理论的合理内核,更加注重和培育对外贸易综合优势,获取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的综合利益。即应当通过出口具有比较优势产品,进口比较劣势产品,从而获取源自进出口两个方面的比较利益。这要求我国既要积极促进出口,也要合理扩大进口。与此同时,更加重视人力资本、技术差异、产业集聚、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垄断等因素,在更高层次上获取国际分工利益。因此,在对外贸易发展中,不仅要基于既有比较优势,还要培育动态的更高层次的比较优势,形成生产要素、市场结构、基础设施、经济制度等在内的综合竞争优势,实现国际分工和对外贸易利益的最大化。

拉动经济增长,就是要吸收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理论的合理内核,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更加注重出口贸易对拉动经济增长不可替代的作用。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不仅有国内的投资与消费,面向出口的产业在实行追赶型经济发展战略过程中,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大,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动机”和“引擎”。这一命题为近300年世界大国交替崛起的历史经验所证实。因此,这就要求我国在扩大内需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促进社会和谐,就是要吸收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的合理内核,充分发挥出口贸易对就业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倍增效应,这就要求一国应保持适度的顺差规模。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属于“注入”,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而一国的进口,则与国内储蓄一样,属于“漏出”,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减效应。只有当一国进出口贸易为顺差时,才能增加一国就业量,提高国民收入。因此,保持适度贸易顺差,有利于增加就业、提高国民收入,从而实现共享贸易福利,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提升国际地位,就是要吸收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合理内核,积极推进贸易强国进程,全方位培育我国国际竞争力,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当今世界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是由生产要素、国内需求状况、产业配套能力、公司组织与竞争、国家战略、经济制度等综合因素所决定,尤其是取决于一国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能力。这就要求我国对外贸易新战略应以培育国家综合竞争优势为目的,在迈向贸易强国进程中,增强我国对外贸易“硬实力”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为实施互利共赢战略、构建和谐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但是,对贸易政策的调整必须考虑其综合影响,要从战略性的高度对待贸易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根据贸易政策的特性,以及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完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对中国贸易政策进行调整与完善。对贸易政策的调整必须考虑其基本特征及综合影响,从战略性的高度对待贸易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当前,对贸易政策的地位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一方面,认为贸易政策是单纯的产业政策的延伸,从而使外贸政策处于产业政策的附属地位;另一方面,也存在过度拔高外贸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忽视外贸政策的相对独立性,频繁动用外贸政策工具调控宏观经济,扭曲了外贸政策的本质属性。同时,贸易政策与后危机时代加快推进贸易强国的要求不相适应。为此,应根据贸易政策的特性,以及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完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对中国贸易政策进行调整与完善。

一是强化贸易政策的相对独立性,增强贸易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提升贸易政策在宏观决策中的地位。在外贸对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和就业日益产生重大影响的背景下,必须将贸易政策放在宏观政策中的重要位置。但是同时要注意到,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相比,贸易政策本身有其自身特点,其政策功能与定位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提升贸易政策在宏观政策中地位的同时,也要保持贸易政策的相对独立性。

二是明确政策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增强政策调控的统一性、稳定性、透明度和可预见性。在政策制定和调整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政策调控只是起到补充、引导市场的作用,而不是临驾于市场之上。外贸政策不能像宏观调控中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那样相机抉择,也不能像宏观调控中为避免“理性预期”而采取“突然性”地调控政策。相反,外贸政策应保持相对统一性、稳定性、透明度和可预见性,以此为外贸企业营造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三是外贸政策调整应有利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为此必须加快调整出口贸易结构与进口贸易结构,以利于实现贸易强国目标。后危机时代,政策调控应着力提高外贸质量和效益,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实现又好又快、好字当先的发展模式。具体来说,外贸政策调控应该更加突

本文来源:http://www.pindukj.com/jiaoxuekaoshi/24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