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英语作文

古代有关孝的故事

| 点击:

【www.pindukj.com--人物英语作文】

篇一:当代中华最感人的十大慈孝故事

当代中华最感人的十大慈孝故事(人物)20位候选人事迹介绍

1、三十年如一日播孝心

曹翠花,女,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近湖镇人。说她平凡,因为她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说她伟大,因为她30年如一日坚持做好事,把一对孤儿兄妹抚养成人,直至大学毕业;她30年如一日精心照顾多病的婆母、公爹毫无怨言;17年内,她一共做了1856双布底鞋送给全县15个乡镇敬老院里的孤寡老人。一个朴实的农村妇女用自己的双肩和双手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

2、爱润人间“傻子”情

曹伟,男,河南商丘人。他是127名贫困学生的“父母”长辈,更是全市200余名孤寡老人的“儿子”,每当“儿女”们需要交学费了,“父母”们缺少生活必需品了,他都及时送到。接二连三的好事,让曹伟对发展爱心事业充满了信心和期待,让他从内心里感受到了一种熟悉的温暖和爱心的力量。他坚定信念,要把“傻子”爱心行动打造成一个大家参与、共献爱心的慈善事业,使其成为葫芦岛市一个充满魅力的公益。

3、一个老兵的大爱情怀

陈瑞明,男,满族,现住邢台市桥西区中兴路办事处冶金社区。入伍期间,曾赴老山前线参战。返乡后,成为邢台市桥西区民兵应急分队一名骨干,1996年邢台发生特大洪水,陈瑞明带领民兵应急分队在洪水中连续奋战几个昼夜,为国家和群众挽回、抢救经济损失数十万元,体现了退伍不退色的军人本色。并加入邢台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汶川地震后,成立抗震救灾牛城老兵救援突击队。陈瑞明先后被授予河北省优秀青年志愿者、邢台市抗震救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4、困苦家庭换回幸福情

2003年,傅维从河北丰宁嫁到怀柔一个特殊的五口之家后,便含辛茹苦照料年老体弱的奶奶和智障的公公、婆婆,以热忱的孝心和柔弱的双臂撑起了这个贫穷困难的家庭。从此,傅维家里家外一把手,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用行动书写了“久病床前有孝媳”的孝老爱亲之歌。6年的含辛茹苦,傅维牺牲了自

己的很多东西,换来了这个不幸家庭的幸福,赢得了周围人们的尊敬和赞美。

5、为亲人撑出一片蓝天

2005年底,一个年轻人的名字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他,就是中南大学学生洪战辉。面对沉重的家庭负担,年仅13岁的洪战辉,默默地挑起了伺候患病父亲、照顾年幼弟弟、抚养捡来的妹妹的家庭重担。2006年,已成为公众人物的洪战辉,又将爱洒向了社会。为资助贫困学生,他在和政府的帮助下建立了助学责任基金,并欣然出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青少年生命教育爱心大使”。

6、从侍奉双亲到关爱社会

1997年,来自安徽的胡兰同丈夫创办金盾涂料有限公司,公司正在业务打拼的时候,婆婆和公公都患上癌症,治疗期间,胡兰将公司委托给他人管理,四处求医问药陪着家人治病,20年如一日照顾生病的公婆。公司发展了,胡兰将她讲慈善、讲孝道的思想不断在社会上传播,关爱、资助社会老人,以延续自己的尽孝之情,几年来胡兰先后救助了100多位老人。胡兰先后荣获全国第二届“中华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安徽省第二届“十大孝星”等荣誉称号。

7、二十二个少数民族孩子的“父亲”

蒋行远,男,贵州省六盘水市人。10年来,蒋行远工作之余熬夜加班打工挣钱,资助边远贫困山区22个少数民族孩子生活、求学,用自己的真心真情和实际行动演绎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用一颗慈父般的爱心构建了一个充满温情和亲情的大家庭。去年底,蒋行远被评为“贵州省助人为乐模范”。

8、把一切献给老人

鞠爱彬,男,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原社会福利院院长。当过兵的鞠爱彬,在入伍期间,不知帮助了多少位孤寡老人,却从不肯留下自己的姓名。十年的军旅生涯结束了,这位雷锋式的“兵伢子”载誉转业回到云梦,当了县社会福利院院长的鞠爱彬,始终把敬老、养老放在自己的心坎上,他先后被评为全国首届“孝亲敬老”之星、湖北省首届荆楚十大敬老好儿女等荣誉称号。

9、跨越血缘的生命延续

林萍,女,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人,林萍割掉了自己的胆囊,捐献了48%的肝脏给一位8岁的小女孩,她们没有一点血缘关系,之前也从来没见过面。一波

三折的捐献过程体现了一个妈妈慈爱胸怀。如今林萍被人称为“无胆”英雄,不过她的开朗,做事情的方式,对生活的态度,还是和以前一样,“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她以一个坚决的决定挽救了一个幼小的生命,她以慈爱的心肠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10、大爱无声海峡两岸送光明

毛葆庆,男,台湾名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宁波市荣誉市民。2005年9月,在台湾爱盲协会理事长毛葆庆的联系下,6只由台湾爱盲协会出资捐献的眼角膜,分两批运抵宁波,为6名宁波盲胞带来了光明的希望。毛葆庆多年来帮助很多的失明同胞重见光明,这是继台湾向大陆捐赠骨髓后,海峡两岸共同谱写的一首“光明”曲。此外,毛葆庆关心故乡的残疾人,他所在的台北市宁波同乡会先后向宁波残疾人捐赠了1900辆轮椅,赠送了1500根盲人白手杖,捐赠了2000只盲人专用语音有声手表。

11、智慧妈妈和智慧女儿

莫欣萌,49岁,南宁市人。她用快乐教育方法使孩子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被保送清华大学;她用快乐疗法和精心护理使妈妈变得“年轻”。她被媒体誉为“智慧妈妈”和“智慧女儿”。在莫欣萌的引导下,张弛成了品学兼优的学子。莫欣萌利用各种心理学知识跟母亲交流沟通,还根据自己的经验整理出“精神护理”、“音乐疗法”等完整的康复方法。

12、《劝孝歌》行善动人寰

倪烈水,64岁,广东揭阳人。他一直把传播、践行孝道文化当作自己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的教育下,很多不孝之子都悔过自新、改邪归正。他收养帮助教育了20多位贫困少儿,使他们大多都长大成材。为让更多的人受到孝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倪烈水利用两年多的时间撰写出版了《劝孝歌》一书,向社会捐赠1.5万册,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已成为劝孝行善的楷模。

13、一百八十六个孩子一个“爱心妈妈”

史金凤从收养第一名聋哑弃婴开始,十几年来共收养聋哑儿童186名,通过无私的爱心使他们重获新生,有的孩子和正常孩子一样接受教育,有的孩子进入技工学校定向学习,有的孩子从学校走向社会踏上工作岗位。她用自己柔

弱的身躯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用自己的爱心诠释了一个普通的中华母亲的伟大形象。2005年,她有幸成为中华慈善总会和香港亚洲电视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感动中国十大真情故事评选"活动的主角。

14、十二年如一日照顾瘫痪父母

2009年1月,河南洛阳监狱中队长、警察作家王春来,以40多万选票当选“2008年度感动河南十大爱心人物”。他放弃了司法部调他进京工作的机会,12年如一日照顾瘫痪父母。点滴间,一个孝子的动人情怀让人不禁心生敬意。从1996年起,王春来就开始写日记,记录着照顾父母的生活故事,父母亲从生病到逝世,他一直陪伴在老人身边,给父母翻身换尿布、烧茶喂饭??10多年来的近万篇亲情日记节选,一个孝子的心路历程跃然纸上。

15、农家妇女撑起生命的天

王春艳,女,吉林省长春市一名农家妇女。2002年6月的一天,王春艳的丈夫姜振涛不慎碰到高压线触电身亡。处理完丈夫的后事,很多人劝她“再走一家”,对婆婆的牵挂,对逝去丈夫的责任,让王春艳做出了决定:不能离开这个家,用自己柔弱的肩,撑起了塌下来的天!丈夫去世后,她毅然担起照料疯婆婆的责任,多年如一日,精心服侍婆婆,用善良真诚的爱心和感天动地的壮举,谱写了一曲生命的颂歌!

16、六旬慈母用生命挑战医学极限

王三花,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北庄镇青石岭村人,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为了挽救患了尿毒症的儿子的生命,62岁的她毅然将自己的一个肾脏捐了出来,慈母的爱让她的儿子有了第二次生命。一个愿意用生命来给与儿女的母亲,是伟大的母亲。这也为天下的儿女们深深地上了一课,应该用什么来回报我们的母亲。

17、母爱唤醒植物人养女

吴建平,女,浙江省宁波市江北人。十余年来,吴建平命运多舛,亲生女儿花季夭折,人到中年下岗失业。当厄运再一次降临到她的养女身上时,这名瘦弱的妇女擦去泪水,筹资救女。为了更好地给孩子治疗,吴建平把房子卖了,带着几件破旧的家具住进借来的房子。为了让女儿学会说话,夫妻俩又将女儿送到康复中心,进行说话训练。点点滴滴全都落入了女儿的眼里,她总喜欢说

上一句悄悄话:妈妈,我也会永远孝顺您。

18、陪瘫痪儿走完四十八年人生路

萧金定,女,福建晋江人。萧金定怀着大儿子时,有一天突然肚子疼,不明情况的医生给她吃了药,儿子在八个月大时早产了。自此之后,孩子就开始发高烧、脑膜炎,医院也说这孩子可能一辈子都要在轮椅上度过了。从此之后,萧金定就负担起孩子的日常生活。吃饭、睡觉、洗澡,每一样常人看似简单的事情,却都要由萧金定来为儿子做,可她对患病的大儿子始终没有放弃过。48年的辛酸和操劳贯穿了萧金定的一生,母亲的伟大和平凡就是用一颗爱心铺就的。

19、一诺至孝三十载

谢延信,男,河南焦作一位普通工人。1973年,谢延信(原姓刘,后改姓谢)与同村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年7月,产下女儿仅40天的谢兰娥因病撒手人寰,临终前她嘱咐丈夫要照顾好自己的爹妈和智障兄弟。想着爱妻临终嘱托,谢延信开始照顾老人一家,为了省钱给老人治病,4元钱一双的塑料凉鞋,他补了又补,一穿就是6年;一件衬衣白天穿脏了晚上洗洗,第二天再穿,整整穿了10年。

20、爱心传播育子经历

20多年如一日,山西的赵锁仙用日记追逐孩子的心灵律动。她从小女儿婷婷两周岁生日那天开始,为女儿记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35本、约200万字的日记真实地记录了两个孩子成长的每一天。她用特殊的爱培养了两个令人羡慕的女儿。大女儿杨娉娉1997年考入南开大学,如今在中国人民银行做博士后。小女儿杨婷婷1998年考入清华大学,如今在上海某跨国制药公司搞研发工作。赵锁仙先后被评为“中国首届百名优秀母亲”、“山西省首届十大杰出母亲”等荣誉称号。

百善孝为先。无论历史怎样更迭,对于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国度,孝的传统不会变,孝的内涵不会变,孝的重要性更不会变。不孝父母,何以敬重配偶?何以教化儿女?何以忠于岗位?何以报效国家?对于个人而言,何时开始尽孝道?不是在成年后,不是在父母年迈时,而是在咿呀学语第一声:爸爸、妈妈后。

篇二:关于“孝”讲稿

为人的根本——孝

一、引入课程:

今天这节课我们谈论的是一个比生命还重要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孝。为什么说孝比生命还重要呢?因为孝是做人的根本,没有孝,别说做人,就是是不是人的问题,有个成语叫“禽兽不如”骂的就是那些行为卑劣的人,因为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连鸦会羊都知道回报有养育之恩的前辈,如果人不知道孝敬,那还是人吗?简单的说,孝就是回报父母,感恩父母。

我们分析一下孝字的结构,孝字是上老下子,老是老子,是长辈,子即小辈,孝字可以理解为是小辈对长辈的态度。

下面我们读两个小故事,看看古人是怎样行孝。

怀桔遗亲

后汉陆绩。字公纪。年六岁。至(到)九江见(拜见)袁术。术出橘待(招待)之(陆绩)。绩怀橘二枚。及跪拜辞堕地。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小陆啊,我好心请你做客,你怎么悄悄拿我的橘子呢)。绩跪(表示道歉)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赠与)母。术大奇之。有为颂。

诗曰: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橘实。遗母报深慈

(为什么六岁的陆绩会要悄悄在怀中藏橘子)

卖身葬父

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给人打工。抵所欠的钱)。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主令织布三百疋。始得归。妇织一月而成。归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有诗为颂。

诗曰: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布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这是古代孝的故事,虽然时代不同了,人们的观念和价值观发

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许有人会问,今天已经是经济时代,还有必要讲孝吗,我认为不仅有必要,而且非常有必要,为什么呢?

1、在今天新观念和经济大潮的冲下。鱼龙混杂,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物欲横流。利己主义严重抬头,感恩、孝被淡忘,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孝,正在被消弱和流失。新闻、网络上常常有遗弃虐待老人的报道。如:84的柴老太住在北京通州区张家湾镇张辛庄村。去年4月9日,她的孙子去看望她时,发现奶奶僵硬地躺在地上,已经去世。法医的鉴定结果让人惊愕,老人竟然是饿死的。面对这样的结果,柴老太的4个儿子各执一词,而几乎所有村民都认为,“他们都是不孝子,怎么能把老人活活饿死!”如今,4个儿子中,除了老四,都已经被通州法院以遗弃罪判处三年到两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2、孝自身是自身的需要。增广贤文中说:“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不信但看檐前水,点点滴滴旧窝池”。自己要想享受孝,就必须先行孝,教育下一代,使之有孝,会孝。与孝相反的是忤逆,不孝。(讲故事)讲某人不孝用筐抬老父遗弃,其孙子要留下筐,以后好抬其父,其受触,以后善待其父。由于实行了计划生育。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最多是两,中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老年人越来越多,如果。下一代没有孝,许多老人的晚年将非常悲惨和凄凉,然而人人都会老的一天,都需要得到孝,所以说孝是每一个人的需要。

你遵纪守法,你遵守公德父母就不必为你担忧;你努力去实现人生价值,就给父母显姓扬名,就给父母争光。就使父母内心怡悦。如果你是个孝顺的人,当你要做某件危险的事时,你一想到父母的

忧虑,你就会停止做危险事,这样既保全了自己,也避免了父母的担。所以说孝既是老人的需要,也是年轻人的需要。

3、转变社会风气,大环境由小环境组成,家庭风气影响着社会风气。由个父母慈子女孝顺的家中,很少会出作奸犯科的不肖子孙。在孝的约束下,家庭风气好,社会风气也就会转变。英国有一个爱德华家族,真正的是一个书香门第,老爱德华是一个博学的哲学家,为人严谨勤勉。现在传第八代,他的子孙中有13个当过大学校长,一百多人是教授,八十多人是文学家,六十多个医生,一人当大使,二十多人当过议员。同样在英国有一个珠克家族,到现在也有八代了,老珠克是个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他的子孙中要300多人要过饭,400多人因为酗酒致残或死亡,有60多人犯过诈骗或盗窃罪,有7人成为杀人犯。没有一个有出息。可见家庭和家庭风气后代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4、有许多人不理解孝,不会孝。如认为孝就是让父母吃好穿好,甚至有人认为条件好了在孝敬,有的虽然在物质条件方面对父母很好,但不理解父母。不顾父母的感受等等这些是对孝的曲解。所以需要还原孝的本意,让没有孝心的人有孝,让不会孝的人学会孝。

5、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一个人如果干了违法乱纪的

事,就会使父母担心,就会使父母蒙羞,那就是不孝,所以说。只要守住孝,就会减少违法乱纪的可能。

6、一个人要获得别人的认可,要有好的口碑,就必须从孝开始。一个人不管取得多大的成功,如果不是忠臣孝子,那他就不可能完美。古代有以孝治天下,今天虽然说是以法治天下,但孝是对法治有补充作用,有维护作用。

7、孝”是修身的根基。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夫子告诫人们,修身是头等大事,什么是修身,我们班的班训中的“学规矩,懂规矩,学做人,成好人”就是最具体的修身要求。能修身就能从政。人活在世上最要紧的莫过于修身养性,立德立身,修身立德和亲孝有什么联系呢?《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亲君,终于立身。”也就是说孝是修身立德的根基,修身立德以孝为根本,有了根本就可以使人像大树一样,根深叶茂,为人处世就会赢得人们的信赖,受到人们的尊敬。

荛禪让于舜,而不让给他的儿子并将两个女儿嫁给舜,就是看准了舜是孝敬父母的典范,将来必能成就治理天下的大业。孙中山先生特别强调国民修身立德的重要性,他说:“我们要人类进步,就要造就高尚的人格。要人类有高尚的人格就要减少兽性,增多人性,没有兽性自然不致于作恶,完全是人性,自然道德高尚:道德既高尚,所做的事情,当然是向轨道而行,日日求进步。”中山先生认为修身立德,就要从“忠孝”做起。

8、“孝”是齐家的妙方。

齐家就是治理家庭。《大学》对齐家是这样说的,“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国家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所以治国必先齐家。“家和万事兴”,那么怎样齐家呢?“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如前面所说,孝是修身的根基,修身要从孝做起,同样齐家也必须从孝做起。几千年的经验表明,孝是齐家的妙方。《礼记》对齐家制定了标准“父子爱,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颜氏家训》则是:“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这些富含哲理的话,也符合唯物辩证法。慈与孝,友与恭,义与顺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既是各自独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封建时代倡导大家庭,一个家庭十几口、数十口人是常见的,甚至还有上百口不分家的。这样的大家庭靠什么维持?还不是靠一个“孝”字吗? 不以孝治家的家庭则不和睦,往往勾心斗角、四分五裂,以至于家破人亡。有人总结:“孝是家庭的粘合剂,孝是家庭的幸福源。”

9、孝”是治国之道。

纵观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历朝历代凡是暴君总是施以暴政治国,不讲孝道,或嘴上说孝道,行的却是霸道,最终是百姓揭竿起义,朝灭帝亡。而开明的国君则以德治国,把孝道作为治国要道。这是什么原因呢?首先作为国家总体就由两部分人组成,即国家的管理者和全体老百姓。而国家的管理者应是品德高尚者。孝既然是立德的根本,那么作为国家的管理者应当是行孝的典范。《孝经士章第五》说得中肯:“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管理者既孝又忠,就会得到百姓的信赖和敬仰,那么国家的政令就可畅通无阻,令行禁止,政通人和。

篇三:弟子规入则孝及故事

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译文]父母叫你,就应该赶快答应,父母有什么事要你做,不要拖拖拉拉,懒懒散散。

[小故事]从前,楚国有个叫孟宗的孝子,对母亲照顾得十分周到。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孟母突然病了,什么也不想吃,孟宗很着急地问:“娘,你想吃什么?”孟母说:“我只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孟宗听完,马上跑到屋后的竹园,四处挖掘,希望能找到竹笋。可是在冬天,哪里有竹笋呢?孟宗急得大哭起来。他的眼泪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眼泪融化了雪,地上长出了嫩绿的笋。他赶紧把挖出来,回家做了一碗笋汤,孟母喝了汤,病就全好了。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译文]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听, 如果父母责备你,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你要虚心接受。

[小故事]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这时他母亲正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气得拿起剪刀把快织好的一块布割断。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发火。母亲说:“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起来,一断就成不了布,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也要天天用功才会有成就,你现在就厌倦了,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呢?”孟子听了十分惭愧,马上回到学堂发奋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学问家。

冬则温 夏则清 晨则省 昏则定

[译文]子女要孝敬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暖和,夏天要让他们凉快;早上要恭恭敬敬地请安,晚上要伺候父母睡下。

[小故事]东汉时期,有个叫黄香的孩子,母亲去世后他和父亲相依为命。黄香虽然很小,但却知道孝敬父亲。夏天,酷暑难耐,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黄香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冬天,天寒地冻,黄香每天先钻到父亲冰凉的床上,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黄香小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

出必告 反必面居有常 业无变

[译文]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也要通报一声,居住的地方要固定,工作也不要随意变动。

[小故事]聂政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大侠士,很孝顺自己的母亲。父亲去世后,他和母亲一起生活。聂政因为是一个有名的侠士,所以常有人请他出门行侠仗义,打抱不平。但是,为了不让母亲担心,所以遇到危险的事,聂政总是刻意回避,能在家陪母亲就尽是在家陪母亲。几年后,聂政的母亲去世了,安葬了母亲后,聂政离开了家,替朋友行侠仗义去了。这次出门后,因为无牵无挂,聂政再也没有回来,他死在外地了。

事虽小 勿擅为茍擅为 子道亏

[译文]事情即使很小,也不要由着性子胡来,如果胡来的话,你的道德品质就会出毛病。

[小故事]三国的时候,刘备临死时,对儿子刘禅不放心,除了把他托付给丞相诸葛亮,还给他写下了一封信来教育他。信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是说,不要认为这件事情小,坏事就可以胡作非为,好事就可以不做;只有品德良好才能让人信服。后来,刘禅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蜀国还没有大的失误。诸葛亮死后,刘禅开始宠信宦官,逐渐放纵自己,最终蜀国被曹魏灭掉,刘禅也成了俘虏。

物虽小 勿私藏 茍私藏 亲心伤

[译文]东西虽小,也不能偷偷私藏起来;如果私自藏东西,父母会感到伤心。

[小故事]陶侃是东晋有名的贤臣,从小就勤奋好学,人品极好。陶侃长大后,担任了管理渔业的小官。这一年,他托人带回家一坛腌鱼孝敬母亲。没想到,母亲却把鱼原封不动地让人退回去,并且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你是国家的官吏,怎么能用公家的东西孝敬母亲呢?虽然只是一坛腌鱼,但也是为政不廉啊!”陶侃深深记住了母亲的教导,从此他勤政为民,两袖清风,最终成为了晋朝著名的清官。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译文]父母亲所喜欢的东西,要尽力为他们准备好;父母亲所讨厌的东西,要小心为他们拿掉。

[小故事]郯子是古代的一位大孝子,对父母特别孝顺。父母的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眼睛也看不见东西了。郯子听说鹿乳对恢复视力有好处,他决定想方设法取得鹿乳。郯子来到山上,却无法靠近鹿群。于是,郯子买了一张鹿皮,披在身上混进了鹿群中。郯子的耐心获得了回报,终于有一天,他得到了鹿乳。经过一段时期的治疗,郯子父母的眼疾被治好了,身体也一天天强壮起来。郯子鹿乳奉亲的故事也传遍

了天下 。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译文]要爱惜身体,遵守道德。身体有了伤痛,会让父母担心;道德出了毛病,会让父母亲丢丑。

[小故事]董卓是东汉末年的军阀,他带领军队来到国都,废掉了皇帝刘辨,另立刘协为傀儡皇帝,并从此独揽朝政。董卓专权期间,对朝廷中的大臣肆意杀戮,对天下的百姓任意欺凌。结果,他的暴行引起了人们的愤怒,朝臣王允等人联合起来利用美人计一举将他除掉。董卓的恶行使其家庭也受到了牵连,连年迈的父母也因此受到株连,当时他的母亲已经90我岁了,也被依法处死。实在是可悲啊!

亲爱我 孝何难亲恶我 孝方贤

[译文]亲喜欢我,做到孝顺并不难;父母亲不喜欢我,我还是要孝顺他们,这才是最可贵的。

[小故事]王祥是晋朝人,他母亲去世后,父亲又取了继母。继母对王祥很苛刻,但王祥从不忌恨,仍然对她很孝顺。继母生病了,他总是伺候在旁。 有一年冬天,王祥的继母病了,想吃鲜活的鲤鱼。大冬天的,哪里能捕鱼呢?但王祥还是来到了河边,河上已经结冰了。为了能捉到活鱼,王祥竟然脱掉衣服卧在冰上用体温化开冰捕鱼。真巧,两条鲤鱼一跃而出。他不知有多高兴.王祥的孝行感动了继母,以后,继母对他也格外关心起来。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译文]母亲有过错,要耐心劝说,让他们改正;规劝时要和颜悦色,说话要轻声细语。

[小故事]春秋时,有个叫孙元觉的孩子,十分孝顺长辈,可他的父亲对祖父极不孝顺。有一天,父亲要把病弱的祖父扔到深山里去。孙觉元哭着跪倒在父亲面前,恳求他不要这样做。可是父亲却哄骗他:“爷爷年老了,年老不死会变成妖怪的。”来到了山里,父亲把爷爷放下就要离开。孙元觉一声不吭地背起抬爷爷的竹筐,父亲不明白他的意思,孙元觉说:“等到你老了,就能用上它了。”父亲一听,大吃一惊,最终改变了主意,又把爷爷接回了家。

谏不入 尽复谏号泣随 挞无怨

[译文]你的劝说父母听不进去,那就等父母高兴时再劝,要哭叫着规劝;父母生气了,抽打你一顿,也要毫无怨言。

[小故事]闵子骞小时候经常受继母的虐待。有一年冬天,闵子骞兄弟俩随父亲外出。一跃上,闵子骞一个劲地喊冷,弟弟却直说热。父亲见子骞穿的棉衣比小儿子的还要厚,以为子骞撒谎,就用鞭子打他。鞭子把棉衣抽破了,露出了散乱的芦花,父亲明白了真相,要把继母赶走。闵子骞哀求父亲说:“现在只有我一人受冻,母亲走了,我们兄弟三人都 会孤单。”父亲最终打消了赶走继母的念头。。

亲有疾 药先尝昼夜侍 不离床

[译文]父母亲病了,吃的药要自己先尝,看看是不是太苦、太烫;父母亲病倒在床上,要日夜护理,不离开他们的身边。

[小故事]汉朝时,汉文帝虽然贵为皇帝,却很孝顺自己母亲。每天不管公务多忙,他都要去母亲房间请安。有一次,文帝的母亲病了,汉文帝日夜精心服侍,一步也不曾离开母亲床前,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而且每天母亲吃药时,他都要亲口尝尝,唯恐太苦、太烫。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汉文帝侍奉母亲却长达三年之久,他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译文]父母死了,要守丧三年。有孝心的,提起父母会难过哭泣。三年中,夫妻不同 居,不喝酒吃肉。

[小故事]蔡邕小时候非常孝顺母亲。母亲得病长卧不起,蔡邕心中非常难过,总是在母亲床前殷勤服侍,而且为母亲洗马桶不厌其烦。看到母亲将不久于人世,蔡邕无心学习了,连衣服也不换洗,整天坐在母亲床前,直到她永远闭上了眼睛。埋葬母亲之后,蔡邕哭倒于坟前不愿回家。一帝做事的仆人见此情境,莫不潸然涕泣。之后,他叫仆人在坟墓旁搭个小房子,他住在那里,继续守墓,以表爱母之心。

丧尽礼 祭尽诚事死者 如事生

[译文]办理丧事要尽到礼节,祭拜要真心诚意;对待死去的父母,要像活着的时候一样。

[小故事]湖北有一个城市叫孝感。这个城市的名字来历还有一段故事呢!古时候,有个叫董永的人,他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母亲去世后和父亲相依为命。后来父亲也不幸去世了,由于家里穷,董永连埋葬

父亲的费用也凑不出来。为了埋葬父亲,他只好把自己典押给有钱人家当佣工。董永的孝行感动了天上的九天仙女,她偷偷来到人间,帮助董永还清了债务,还做了他的妻子。后来人们便把仙女下凡的地方称作了“孝感”。

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 出则悌

兄道友 弟道恭兄弟睦 孝在中

[译文]做哥哥的要爱护弟弟,做弟弟的尊重哥哥;兄弟之间和睦相处,这其中包含了孝道。

[小故事]孔融是东汉时人,他有六个兄弟,数他最小,据说他四岁时,就懂得谦让。有一天,父亲请他们兄弟几个吃梨,哥哥们都一下子拥到了桌子边,只有孔融静静地在一旁等着。父亲让孔融先挑,孔融走到筐边,拿了个最小的梨。父亲问:“你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说:“大的应该给哥哥们吃,我最小,当然吃小的。”父亲连连点头称赞。长大后,孔融仍然保持谦让的高尚品德,成了深爱百姓爱戴的好官。

财物轻 怨何生言语忍 忿自泯

[译文]把财物看轻了,相互间的怨恨从哪里产生呢?说话相互忍让了,愤恨自然就消除了。

[小故事]卜式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贤士,他家有两兄弟。他对自己的弟弟很好,照顾得很周到。父母去世后,兄弟两人分家,卜式把家中的财产都让给了弟弟,自己只要了一百多头羊。十几年过去了,卜式的羊群繁殖到了上千头,他买了房屋,置办了土地。这时弟弟却因经营不善而破产了,于是卜式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财产分了一半给弟弟。卜式的行为感动了弟弟和所有的人,大家都说他是个重亲情、不爱财的君子。

或饮食 或坐走长者先 幼者后

[译文]对待长辈应懂得礼让。吃饭时让长辈先动筷子,就坐时让长辈先入座,走路时让长辈先行,晚辈随后。

[小故事]信陵君是战国时期四大公子之一,他是个敬老爱贤的人。有一次,他听说有一个看城门的老人侯赢怀念有贤德,就十分郑重到地前去请教。他亲自驾着车,把车上尊贵的位子空出来留给侯嬴。侯嬴早就知道信陵君的名声,但为了考验他,当信陵君去接他的时候,侯嬴故意装出傲慢的样子,但越是这样,信陵君对他越恭敬。侯嬴见状,知道信陵君的敬老是真心的,于是痛快地做了他的门客。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译文]长辈呼唤人时,如果你听到了,应马上帮他呼叫;如果要叫的人不在,而你能做长辈吩咐的事,就应该前去照应。

[小故事]杜环是明朝的一名官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位可怜的母亲,他的儿子不知下落,她去找自己的亲戚,结果谁也不愿照顾她。万般无奈,这位母亲只好到处寻找自己的儿子。杜环得知后,决定先赡养这位老妇人,并代老妇人寻找她儿子的下落。后来,这位母亲的儿子虽然找到了,但他并没有接走他的母亲。而杜环则一直赡养着这位老妇人,对她很孝敬,就像对自己的母亲一样。

称尊长 勿呼名对尊长 勿见能

[译文]有事情叫长辈,不能直接称呼他们的名字,长辈见多识广,在他们面前,要多听他们说话,不要夸耀自己的才能。

[小故事]齐国宰相晏婴有位车夫叫吕成,他依仗主人的权势非常骄傲自大。有一次吕成回到家中妻子表示要离开他。吕成很吃惊地问:“我为宰相赶车,多体面啊!不愁吃穿,你为什么要离开我呢?”妻子说:“你还知道自己是个车夫啊,你看晏大人虽然贵为宰相,但从没有像你那样的招摇和炫耀??”听完妻子的批评,吕成很惭愧。从此一改前非,后来在晏子的推荐下,吕成当上了大夫。

路遇长 疾趋揖长无言 退恭立

[译文]路上遇见长辈,应当迅速向前鞠躬问好;长辈没有和你说话时,要退在旁边恭敬站立,不要多嘴。

[小故事]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年轻时非常尊敬长辈。有一天,他在一座桥上散步,一位白发老人坐在桥头上,见张良走过来,故意把脚上的草鞋甩到桥下,然后对张良说:“小伙子,给我把鞋拣上来。”张良有点生气,但见老汉年纪大,就照办了。但老汉并没有用手接鞋,而是把脚伸过来,张良默默地给老人家穿上鞋子,老人笑了。原来,他是著名的学者黄石公,后来他把神奇的兵书传授了张良。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译文]遇到长辈时,如果骑着马要立即下马,乘车的要下车;长辈过去后,还须站立在一旁目送一百多步。

[小故事]唐朝人陈玄奘八岁的时候,父亲给他讲《孝经》:“曾子听老师讲书,总是恭恭敬敬地站着,老师叫他坐着听,他说站着听是对老师的尊敬。”父亲抬头看玄奘,他已离开座位站着了。父亲叫他坐下听讲,他说:“曾子听老师讲书还站着,我听父亲讲书怎么敢坐着听呢?”父亲称赞儿子学以致用,说他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果然陈玄奘二十八岁时,从京城出发,到天竺取经,成为了唐代著名的佛教学者。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译文]假如长辈站着,做小辈的就不要自以为是地坐下来;长辈坐下后,招呼你坐下你才可以坐下。

[小故事]张释之是汉朝著名的大臣,他非常尊重长辈。有一次,朝廷举行朝会,许多达官贵人都 前来参加,场面十分热闹。这时有位叫王生的老人对张释之说:“我袜子的带子松开了,给我绑是吧。”张释之二话没说,很坦然地跪下来,在众目睽睽之下恭恭敬敬地给这位老人绑好袜子。张释之身为高官,能具有礼贤下士,敬老尊贤的美德,群臣无不称赞,从此他的威信就更高了。

尊长前 声要低低不闻 却非宜

[译文]在长辈前说话时,声音要放低一些,但低得让人听不见,却是不合适的。

[小故事]孟尝军田文出生时就不讨父亲田婴喜欢,因为他出生在五月五日,当时的迷信说法是:他将会长得高过大门,会克父母,决不能养活他。田文五岁那年,他恳求母亲带他去见父亲,见了父亲,田文走上前磕了头,然后说:“父亲,人是活的,门是死的,孩儿将来如果长得高过家里的大门,只要将大门改尺不就行了吗?”父亲大喜过望,他一把抱起了田文。后来田文果然不负父亲的期望,成为了战国历史上著名的有影响的人物。

进必趋 退必迟问起对 视勿移

[译文]去见长辈的时候,要快步上前,告退时要放慢步子;长辈问你话时,要站起来回答,眼睛要看着长辈,不要东张西望。

[小故事]张苍是汉朝的丞相,他是一个非常尊敬长辈的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得到过王陵的许多照顾。后来张苍当官后,为了感谢王陵,常常像对待父亲一样照顾他。王陵死后,他的老母还健在。虽然当时张苍已是丞相,公务很忙,但他总是抽空去照顾王陵的母亲,甚至亲自伺候王母吃饭。张苍贵为丞相,能这样谨慎地照顾长辈,足见中华民族尊老美德的源远流长。

事诸父 如事父事诸兄 如事兄

[译文]对待自己的叔叔伯伯,应该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兄长辈的亲友,也应像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

[小故事]北宋时,福建有一位名叫林默的女子,她的父亲、哥哥都 是船夫。有一次出海,父亲和哥哥的船遇到了海难,经过林默和大家的努力,父亲得救了,但哥哥却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林默为了避免更多的人遭遇哥哥那样的悲剧,于是经常冒着危险去救助那些过往的船只。由于操劳过度,年仅28岁,林默就过早地去世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林默,便在沿海地方主,专门修建了祠堂,并称她为“海神妈祖”。

本文来源:http://www.pindukj.com/yingyuzuowen/12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