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

孛罗帖木儿简介_孛罗帖木儿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 点击:

【www.pindukj.com--自我介绍】

篇一:史书关于也先帖木儿的记载

史书关于也先帖木儿的记载

梁建雄

有关史书上可查到的关于也先帖木儿的记载颇多,我把所找到的摘录下来以供参考。

一、元世祖忽必烈之孙:

忽必烈的第五个儿子忽哥赤(和克齐)之子也先帖木儿(又译作额森特穆尔,也先帖木兒、也先帖木而、也先铁木而、也先铁木儿),至元十七年(1280)袭封云南王,至大元年初(1308)进封营王【注1】,久镇云南、节制缅中。从世祖到泰定皇帝,屡受赏赐,食邑福安【注2】。晚年镇守北方。其幼子阿鲁于元统二年(1334)封为云南王【注3】,阿鲁之子孛罗继阿鲁位袭封云南王【注4】;孛罗子把匝剌瓦尔密亦嗣王位(元朝末年俗称云南王为梁王)。1368年元朝灭亡,他曾于1373年杀明使官拒降【注5】,后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因明军进驻云南,他于十二月走晋宁州(今云南晋宁西之晋城)的忽纳砦,烧毀了自己的龙衣,驱趕妻子投滇池而死。然后与左丞达的、右丞驴儿夜入草舍,一同自尽而亡【注6】。 也先帖木儿之出生年月不详,但知其逝世于元至顺三年(1332)二月【注7】。如按20岁袭封王位推论,则可能出生于1260年左右,享年72岁左右。他的女儿濮国长公主、高丽王妃亦怜只班适沈王王涛【注8】。

二、元宗王也先帖木兒:

1.元宗王也先帖木兒,天厉元年(1328)曾以兵入辽东杀掠吏民。

2.元宗王也先帖木兒,天厉元年(1328)曾以兵入管州(治今山西靜乐)杀掠吏民。 注1:《二十四史?元史》卷二十二本纪二十二载:“至大元年封诸王也先铁木兒为营王,以乳母夫斡耳朵为司徒”。

注2:《二十四史?元史》卷九十五 志第四十四载:“世祖次子云南王忽哥赤位:岁赐,银五十锭,折钞一千锭;段匹物料,折钞一千六百五十六锭。江南户钞,皇庆元年,分拨福州路福安县一万三千六百四户,计钞五百四十四锭。”

注3:《二十四史?元史》卷三十八本纪三十亅八载:“元统二年五月云南王阿鲁镇云南,给银字团牌”。 注4:《二十四史?元史》卷四十一 本纪第四十一载有:“云南王孛罗来献死可伐之捷。”一语,说明当时的云南王为孛罗。

注5:《二十四史?元史》卷二本纪二载:“五年春正月癸丑,待制王祎使云南,诏谕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祎至,不屈死”。

注6:《二十四史?明史》卷一二四 列传第十二所记如此,《千秋兴亡(元)》记为:“梁王在晋宁投滇池自尽”。

注7:《二十四史?元史》卷三十六 本纪三十六载:“至顺三年二月癸卯,诸王也先帖木兒薨。” 注8:《二十四史?元史》卷三十六本纪三十六载:“至顺三年(1332)正月,命高丽国王王焘仍为高丽国王,赐金印。初,焘有疾,命其子桢袭王爵,至是焘疾愈,故复位。”

3.元宗王也先帖木兒,两都之战时拥护上都。天顺元年(1328)与辽东平章秃满迭儿进兵通州(治今北京东通州),将袭京师。被燕铁木儿击败。文宗即位后,收其王印,后还之。

三、被泰定帝处死的也先帖木儿:

前太师月赤察儿(曾佐甘麻剌镇边)之子,淇阳王也先帖木儿,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参与御史大夫铁失谋杀英宗皇帝,迎晋王也孙帖木儿即帝位,是为元泰定帝。时任知枢密院事的也先帖木儿,被泰定帝封为右丞相,其自恃功高,骄横暴敛,奸淫民女,强霸一方。两个月后即被泰定帝治罪处死,家属充军。似不可能四代袭封万户。

四、元大臣、将领也先帖木儿(兒):

1.梁国公的后代,元朝末代的御使大夫也先帖木儿:《二十五史补编·元史》中元氏族表载:蔑里吉氏,亦称灭儿吉氏、亦称蔑里期氏、亦称麦里吉台氏,本北方部落,为太祖成吉斯汗所灭。文崇(1328年即位)以后,伯颜、马扎尔台父子皆贵盛。伯颜在泰定帝时任河南行省平章,泰定帝死后是文崇的第二个宠臣,被封浚宁王,追封三世为王,又加封万户忠翊侍卫都指使;三年拜太傅加徽政使,朝廷一切多由其把持。顺帝时仍拜太师、太傅封为秦王、丞相,独秉朝权。其弟马扎尔台前事武宗,后事仁宗,素性恭谨,与他的哥哥伯颜大不相同,顺帝也要封他为王,当时他已官至知枢密院事。听说要封王便连忙入朝固辞,顺帝只得命他为太保,分枢密院径镇北方。他莅任后轻徭薄赋,甚得民心。对他哥哥伯颜的怙恶不悛曾多次写信劝告。他的长子名叫脱脱,见伯父结党营私,为非作歹,骄横日甚,尽干些权奸的事,怕日后万一引起皇上震怒,全家族都不保安全。便大义灭亲,帮助顺帝贬除了伯颜。伯颜气死。顺帝念马扎尔台父子的忠诫,即召马扎尔台入京,命为太师右丞相,脱脱知枢密院事。又加封马扎尔台为忠王,但他坚辞不拜,且称疾乞休。顺帝为鼓励廉让的精神,准许了他的请求,授脱脱为右丞相。后来又加封为太师。他的弟弟叫也先帖木儿。在顺帝至正元年到三年(1341——1343)为平章政事,升授御史大夫。后又命他为知枢密院事。与卫王宽彻哥一起率兵十余万,往讨河南寇盗。但也先帖木儿是个矜才使气的人,打了胜仗便骄傲自大,目中无人,非但虐待部下兵将,就连卫王他也不放在眼里,所以大家也都不敬服他。十余万人,一齐离心离德,终于战败,溃不成军。至正十一年(1351)。

被召回京师,仍任御史大夫。御史劾其丧师辱国之罪,不听。十四年,权臣哈麻唆使监察御史袁赛因不花再三劾之,乃夺官。十五年(1355年),流四川碉门(今四川天全东),死。其出生年月不详,如果任平章政事在中年,则可能于1300——1360年在世,其第五代孙似不可能在元统元年(1333)出生。

马扎尔台、也先帖木儿父子的家族长辈中有揬马哈儿(赠太傅、追封梁国公,追封阳翟王谥敬简,加赠太师,进封淮阳王谥忠靖)、称海(赠太师、追封梁国公,进封河南王谥庄顺,进封淮王谥忠襄)、谨只儿(赠太师、追封河南王)。

2.元大臣也先帖木兒:至元二十年(1283),由御史中丞升中书左丞。曾劾桑哥专权黩货。

3.元大臣也先帖木兒:又泽也先铁木儿,官陕西行台御史大夫,两都之战时拥立文宗,引兵从大庆关渡河杀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西)官,下晋宁(今山西临汾)。

4.元大臣也先帖木兒:官参知政事。至正十二年(1352),奉命镇压南阳襄阳红巾军趟袜峻。

5.元大臣也先帖木兒:順帝时为太尉。至正十六年(1356)罢官。十七年改知经筵事。

6.元大臣也先帖木兒:至正十六年(1356),以湖广行省参知政事与左江义兵万户邓祖胜合兵复倪文俊部所占领之衡州(治今湖南衡阳)。

7.元大臣也先帖木兒:至正元年至二年(1341——1342),官中书平章政事。三年,顺帝祀天,命为侍中,与丞相脱脱等并侍祀官。

8.元大臣也先帖木兒:至正初任宜徽院使。三年(1343)顺帝祀天,曾执辟正斧侍祀。

9.元大臣也先帖木兒:又译也先铁木儿。武宗时(1308——1311)以福建道宣慰使升中书參知政事,累官至中书左丞。

10.元未将领也先帖木耳:封万户,至正十一年(1351),受襄阳路总管柴顺礼派遣,与也先不花率数千人,会达魯花赤孛罗帖木儿以讨当地农民军。

五、元代的地方长官:

元代在全国分设河南江北(取黄河故道以南长江以北之意)、江浙、湖广、江西、四川、云南、陕西、甘肃、辽阳、岭北十个行省。各行省所设平章二人,兼

管军事,总督本省军马。行省内的镇守军万户府、元帅府等都是行省的下属军府。

《元史》“行省丞相平章政事年表”中有如下记载:

1.岭北:

至元五年(1268):也先帖木儿

至元六年(1269):二月己亥岭北平章政事也先帖木儿为御史大夫

2.河南江北:

延佑二年(1315):本纪至大四年三月(1311年3月)知枢密院事兼山东河北蒙古军都万户也先铁木儿,遥授左丞相;

三年:

四年:也先铁木儿;

五年:也先铁木儿;

六年:也先铁木儿;

七年:也先铁木儿四月庚辰自河南江北行省丞相降平章,六月丙辰召。 另据《明史词典》载:壮兀氏,其先忙兀即兀鲁兀台之弟的后代中有叫埜先帖木儿的,曾任翰林学士,承旨河南行省左丞相知枢密院事,似为同一人。

3.湖广:

至正十二年(1352):也先帖木儿,润三月诏,湖广平章政事也先帖木儿便宜行事。

另据《明史词典》载:湖广平章政事也先帖木儿奉命驻军和州(治今安徵和县),南台御史大夫纳磷求援,乃引步骑度采石至台城,己而东趋秣陵,杀红巾军二千余人,平湖熟鎮,复上元,江宁境,乘胜入溧阳、溧水,红巾军奔广德、常州。以功受赏赐。似为同一人。

十三年:也先帖木儿;

十四年:也先帖木儿,二月命湖广平章政事也先帖木儿讨江贼。

4.陕西:

元贞二年(1296):也先铁木而;

大德元年(1297):也先铁木而,三月庚午以陕西行省平章政事也先帖木儿为中书平章政事。

另据《明史词典》载:元官员也先帖木兒,曾任陜西行枢密院事。至正十七年(1357)为御史大夫帖里帖木儿所纠劾,迷罢官令居于草地。似为同一人。

六、其他:

1.兖国公忙哥撒儿之三子元臣也先帖木尔,又译也先帖木儿。忙哥撤儿,史称察哈札剌儿氏,其曾祖赤老温恺赤孔温窟哇之弟即赤剌温孩亦赤的后代中也有也先帖木儿。

2.拓跋氏,案札儿太祖时为先锋,其子为蒙古侍卫亲军千户,其后代中有叫也先帖木儿的。

3.月鲁哥亦称畏吾氏,其后代也有叫也先帖木儿的。

4.海兰伯被追封为河东郡公,其后代中有也先帖木儿(囘囘曾孙)。

5.昔都儿亦称饮察氏的后代有炮手军匠万户府的达鲁花赤儿子也先帖木儿大德二年(1298)袭父职。

6.察合台(成吉思汗的次子)建察合台汗国于中亚细亚。他的第八代有叫也先帖木儿的。

7.《元史》宰相年表中载,成宗皇帝大德元年(1297)到二年(1298)平章政事叫也先帖木儿。

8.西域诸王不赛因使者也先帖木兒:至顺三年(1332),來贡方物。

9.元使官也先帖木兒:后至元二年(1336),西番地方民反,置行宣政院。后至元三年命他为行宣政院使讨西番反抗者。

10.元末宦官也先帖木兒:又译埜先帖木儿,至正十三年(1353),以宦官守,与留守同知也速选儿等造上都清宁殿前山子、月宫诸殿宇。十五年。又受命浚大内河道。

综上所述,据有关史料记载,元代共有知名的也先帖木儿29人。其中有记载于1300年以前担任官职的有5人;与“梁”字相关的有3人:一个是忽必烈之孙也先帖木儿,他至元十七年(1280)袭封云南王,他的子孙四代也都袭封云南王(元朝末年俗称云南王为梁王);另一个是元至大四年三月(1311)任河南江北行省(古“大梁”所在地)的知枢密院事兼山东河北蒙古军都万户的也先铁木儿;第三个是梁国公的后代也先帖木儿,他的家族长辈中有揬马哈儿(赠太傅、追封梁国公,追封阳翟王谥敬简,加赠太师,进封淮阳王谥忠靖)、称海(赠太师、追封梁国公,进封河南王谥庄顺,进封淮王谥忠襄)、谨只儿(赠太师、追封河南王)。他在顺帝至正元年到三年(1341——1343)为平章政事,升授御史大夫、知枢密

篇二:2015年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高三联考

2015年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高三联考【解析版】

龙 猫 2016年3月8日

命题学校:赣州一中 郭雪兰 抚州一中 查本治

序图:余英时、施蛰存、邓光荐

甲 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试卷综析】现代文阅读语段出题巧妙,题目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有一定的难度。题目设计比较合理,接近高考题型,主观题回答,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没有什么障碍,但要想全面的作答,并不容易。

怎样读中国书

余英时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诵,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做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

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选自《悦读》,有删节)

1.下列对作者“读中国书的方法和态度”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专精”阅读,就是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全部背诵,但至少“三复”,达到“熟”

的程度。

B.“博览”是在“专精”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要有目的地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

C.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是误解了原文“‘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的意思;且误解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不会有先入之见”完全否定主观不对。】

D.作者认为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的态度,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

2.“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下列说法完全属于朱熹观点的一项是

A.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是作者的体会】

B.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本文来源:http://www.pindukj.com/jianghuafayan/35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