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

小学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 点击:

【www.pindukj.com--小学生作文】

小学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校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深深地感到 “还学于生”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是使得课程、课堂回归学生本体的重要改革举措,我们也在实践中接受与体悟着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理念,尝试着建构新的教学形式。然而在“教学重心”下移的同时,我们困惑着自身的“本领恐慌”——新瓶盛陈酒、穿新鞋走老路。 “超越自己、打破旧框架”是我们教师在新课改路上能继续坚实地走下去的理智选择,我们需要建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来承载我们对新课程的理解、彰显新形势下新的教学理念。

  当前,新理念催生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对话教学、互动教学、生成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等,但更多的是理论层面上的,具体操作应该怎样,就目前来讲还解决得不够,因此我们愿意在这方面做出积极探索。

  在许多新的教学形式中,“生成教学”理论走进了我们的视野,成为了我们学习的内容,我们设想通过把“生成教学理论”引进课堂,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形式,以此来克服“本领恐慌”。此为本课题提出的缘由。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有许多不可控制的生成性因素,教师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处理来自课堂的生成性要素,怎样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由于在实践层面上基于生成的课堂教学形式还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深入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我们的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不时会生成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课改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必须超出和突破原来的传统框架,用以人为本和动态生成的观念,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加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因此,要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构建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课堂尤为重要。

  二、概念的界定和理论支撑

  1.概念的界定

  “生成”是一个相对于“预设”、“既定”的概念,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自然形成”。这一概念与“教学”相连,构成一种新的教学形态,这种教学形态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个性化建构的成分。“生成性课堂教学”是指在学科课堂教学中追求的一种灵动的、开放的、师生“双主体”作用发挥更突出的一种教学形式,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方式,它有以下几个特征:

  复杂性:生成性课堂中学生“动”起来了,涌现的信息多了,教师要灵活处理的错综复杂的信息,决定了这样的教学形式有其特殊复杂性。

  动态性:生成性课堂发对过度预设,乐见教学中的偶发和突发事件并视之为激发师生智慧、共同探讨的机会,整个教学过程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

  情景性:脱离具体情景的生成几乎是困难的,以生为本,依学定教,创设合理、有意义的情景,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偶发性:学生的言语和情绪方式都可以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资源,但又不是教师所能预想到的,也没有必定会出现的时间窗口,有时反而转瞬即逝或稍不留神就被忽视,也可以说,生成的资源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2.支撑性理论

  (1)新课程理念: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健康和谐的发展;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结果,更要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

  (2)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3)人本主义理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讲人,讲的是个体的人,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人。人本主义理论十分注意人的个性、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它与新课改“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相统一。

  (4)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理论揭示了学生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1.目标:

  通过研究,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将课堂教学视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从而对教学目标、教学、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深度研究与不断改善,推动教师从新的视域反思和改进课堂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

  通过研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挖掘学生的潜能,优化学生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创新的意识,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发展。

  通过研究,力争培养和提高一批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具备一定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师,构建我校富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我校课程改革的水平和质量。

  2.子课题:

  (1)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施途径研究。

  (2)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

  (3)生成性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研究。

  (4)生成性课堂教学中师生教学行为的研究。

  3. 内容:

  (1)实施途径的研究,主要是结合在小学的各学科教学中,探寻出生成性教学的有效途径,例如在互动中生成、在情境中生成、在探究中生成、在作业中生成、在反思中生成等。

  (2)通过实施策略的研究,提炼出符合学科特点的生成教学策略,如讲解策略、讨论策略、提问策略、管理策略、重组课堂信息策略以及过程控制策略等。

  (3)教学目标的研究,主要是回答怎样制订与表述生成性课堂教学目标。

  (4)师生教学行为的研究,主要探讨的是在生成性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特点。

  课题研究的重点是生成教学的实施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的难点是如何将生成性课堂教学研究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层面。

  四、研究原则与方法

  1.原则:

  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现教为学服务。

  差异性原则: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开放性原则:拓展课堂教学时空,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适度开放,使学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权。

  方法:

  行动研究法:根植于课堂教学实践,通过教师的教学实验、反思、总结,再实验、反思、总结,以教师教学行为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去芜存精,取得预期成果。

  文献研究法:寻求理论的支撑,将正确的先进的理论其作用于课堂实践,达成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案例研究法:将教师课堂教学的失败与成功案例反思、学生成功案例的解读,从而探寻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策略。

  叙事研究法:用于及时记录有效课堂中生发的有意义的鲜活的教学细节,融入教师的理性思考与独特认识,形成宝贵的智慧结晶。

  经验总结法:用于研究过程的反思与成果的积累,不断总结生成性课堂教学实践的经验,以供教师参考、借鉴,从而得到推广。

  五、课题的保证措施

  1.学术保证:课题主持人张郁芳同志是一位学者型的校长,熟悉教育教学科研与管理,曾主持省级“十五”滚动立项课题的研究,即《新课程课题教学评价标准的实践研究》,现已顺利结题。我校有一批区学科带头人和区级骨干教师,承担过多个市区级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2.组织保证:成立以各子课题组组长为成员的课题领导小组,构建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网络。本课题下设三个子课题组进行研究,协同行动,整体推进。

  3.时间保证:课题组成员均为一线实验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保证实验的正常运行。

  4.经费保证:保证课题研究经费,在业务培训、课程资源整合、资料收集和开展活动等方面保证经费的落实。

  六、课题组人员分工

  1.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本文来源:http://www.pindukj.com/zuowendaquan/10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