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何其芳《预言》

| 点击:

【www.pindukj.com--诗歌鉴赏】

篇一:何其芳《预言赏析》

重庆文理学院选修现代诗歌鉴赏

题目:赏析《预言》,感悟何其芳的精神世界

专业:10应用心理学

姓名:杨清芳

单位:重庆文理学院科学院

学号:201011034001

完成日期:2011年12月20日

赏析《预言》,感悟何其芳的精神世界

摘要:《预言》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体现了人30年代初到抗战前的创作风貌,是远离现实苦于找不到出路的人青春心理戏剧的记录,是诗人在梦的轻波里徘徊飘忽而微渺的心灵语言。本文主要从写作背景、诗体结构、情感以及感想等多个方面对《预言》进行分析,剖析《预言》的美,何其芳的精神实质,情感归宿。

关键词:预言 ;感伤 ;影响;唯美

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1977), 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家。与李广田、卞之琳合称为“汉园三诗人”。

1929年入上海中国公学预科学习。1931年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课余沉浸于文学书籍之中,发表了不少诗歌和散文。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因“汉花园”是北京大学所在地而得名)出书。

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并做过朱德的私人秘书,新的生活使何其芳写出了《我歌唱延安》等散文和《生活是多么广阔》等诗篇,讴歌版,受到文坛注意。 “汉园三诗人”。他的散文集《画梦录》出版后,曾获《大公报》文艺奖金。大学毕业后他到天津、山东、四川等地教革命,礼赞光明,传诵一时。

1944年以后被派往重庆工作,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

1948年年底开始在马列学院(即高级党校)任教。建国后诗人曾任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和所长、《文学评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主要从事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研究(红学)以及教学工作,其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有诗集《预言》、《夜歌》(后改名《夜歌和白天的歌》),作品集《刻意集》,散文集《还乡杂记》、《星火集》及其续编等。

1957年在对胡风的政治运动中,措辞激烈,与胡风激烈交恶。最后,在文革中也不能幸存下来。

1977年7月24日在北京逝世。

作品主要有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散文集《画梦录》等。文艺集《关于现实主义》、《论〈红楼梦〉》、《关于写诗和读诗》、《文学艺术的春天》等。

写作背景:

《预言》是何其芳的成名作,写于1931年秋天,其时诗人才19岁。诗开始收入《汉园集》,是其中题为《燕泥集》的首篇。1945年诗人出版了自己的第一个诗集,又收入这首诗,并且以此诗作为集子的名称。这首诗 体现了诗人30年代初到抗战前的创作风貌,是远离现实苦于找不到出路的诗人青春心理戏剧的记录,是诗人在梦的轻波里徘徊飘忽而微渺的心灵语言。它在艺术上将晚唐五代诗词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进行了成功嫁接,从而焕发出朦胧婉约的迷人气象。

1931年秋天。此时无论是诗人的人生还是国家的命运都正经历着一番风雨飘摇的动荡:1930年,何其芳考取了清华大学英语系,但不久因没有高中文凭而被清华开除。失学期间,他还经历了一次“无希望的爱恋”。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何其芳被失学与失恋的双重痛苦煎熬着,直到1931年秋天他才被北京大学破格录取。而就在这年秋天,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正处在生死存亡的重大关口。作为历来以民族大义为己任的北大的一员,何其芳不可能不受到时局的影响。因此,这首诗亦是时代的郁积和个人的郁积两种情绪酿成的果实。

《预言》题材来自于古希腊神话美少年那喀索斯和回声女神厄利的传说。厄利痴恋着那喀索斯 ,那喀索斯却不爱厄利 ,厄利痛苦地化为幻影。众女神诅咒报复那喀索斯 ,让他爱上了自己水中的倒影。因爱其不得 ,叹息而死 ,化为水仙花 ,每日顾影自怜。西方文学中 ,Narcissus是水仙与那喀索斯的共同化名。瓦雷里由此写出《水仙辞》,后被梁宗岱译介中国 ,反响很大。19岁的少年何其芳经历失恋 ,正沉湎于“无希望的恋爱”。但读过梁宗岱的《保罗?梵乐希评传》和瓦雷里的《水仙辞》后 ,接受了瓦雷里写“纯诗”的主张 ,提出诗歌要取用西方音乐性、示性、受性、秘性等象征主手法配之以唐人绝句的锤炼、色彩 ,镜花水月的意象。由于他领略到了晚唐诗文的魔境和象征主义诗歌的诡秘之处 ,他的诗超越了同期诗人 ,开始活跃在西方诗潮与中国化影响接受的立意之间全诗六节 ,写爱的经历 :期待—吸引—爱慕—劝阻—挽留—叹息。模仿了《水仙辞》的对话体 ,却又相异于《水仙辞》的情绪和情节,写出了《预言》这部清新,雅然,意境特立的作品。

结构赏析:

开篇一句“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①立即让你憬悟起来,它道出了诗人常日里守望的孤独,憧憬的寂寥。平时总是在预言着那遥朦的“心跳的日子”到来时将是怎样的畅怀!就是在静谧的夜幕里踏着惴惴的足音终于来临,此时诗人显得有些激动且似乎更在怀疑——这“夜的叹息似的足音”该不会只是“林叶和夜风私语”的错觉吧?凝神定气之后,这足音像“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诗人这才确认是“听得清”——“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

但他还有些犹豫,需要“银铃的歌声告诉”“是不是预言中年轻的神”?这节诗里淋漓尽致的表达了诗人渴盼爱情,而当爱情的脚步真的临近身旁时又有些不能自信而神慌的失态。

当确证“预言中年轻的神”就在身边时,诗人有些迫不及待地追问。诗中“那温郁的南方”以及“那儿的月光,那儿的日光”应该不是实指,而是意指诗人梦幻中那块爱情的温郁天地。他急欲知道爱情的“月色”,“日光”是如何橡“春风吹开百花”,“燕子痴恋绿杨”一样明晰着心田那片久罩的阴郁。“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那温暖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两句诗形象的点出了诗人在恋人面前的倾心与醉意!

第三节诗中,“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听我低低唱起我自己的歌。”诗句间透出一股侵人的凄楚。诗人似乎想在恋人面前诉说自己多年苦守的愁闷。“落叶”这一意象在此特别抢眼,让人不禁联想起现实生活中常常遭遇的孤伶与落魄。“低低的唱起我自己的歌”似乎在诠释“落叶”的飘零,突现出诗人心灵的忧郁与苦闷。“那歌声将火光一样沉郁又高扬,火光一样将我的一生述说”,不正应证这一理解吗?在这里诗人虽然是在倾述人生境遇的苦愁,但显然还十分理智,他没有直接现实地描述经历,而是借用比喻的手法独语似的娓娓道来。读者只有用情的潜入诗句的情境当中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诗人情感苦楚的浓烈。

第四节诗猝然转折。一句“不要前行!”非常准确地表现了诗人的惊愕与迫切心理。刚刚能够与恋人在爱情的温润天地里私语,陶醉,却突然间听到情人即刻将要起身离区的提醒,他如何不慌张?不急迫?当时就犹如一盆冷水泼到昏睡的壮汉一样,他下意识的猛然跳起张开双臂拦住门口,激动而痛切,“不要前行!”之后劝说道“前面是无边的森林--- ---”。

然而再怎么苦劝终究挽留不住恋人远行的心。诗人在绝望中只好作出妥协“一定要走吗?请等我和你一起同行!--- ---当夜的浓黑遮住了我们,你可以不转眼地望着我的眼睛。”道尽了诗人深深关切和浓浓爱意。不要害怕,不要迷茫,在夜的浓黑里你只要看着我的眼睛,便可以得到温暖,得到亮晰,得到前行的勇气和信心。假如说前面各诗节表达的情感尚有节制,那么这一节的诗句则是诗人感情最浓烈的直接倾泻,这里给人的共鸣更强烈,更魄心。

诗的最后一节明显的又在压抑着情感的激动,由激动冻缩为缓和,然后趋于无奈甚而绝望——“--- ---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的足音!/呵,你终于如预言中所说的无语而来,/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望着“年轻的神”就这样“无语而去”,一种挽留不住的无边悲情充塞心胸,随即化为虚虚悬浮的空寂。眼前新的伤感,新的苦痛,新的悲愁正在漫漠无际的扑面袭来,诗人只好呆立着在无边的绝望的煎熬中挣扎,口中喃喃自语“你终于如预言中所说的无语而来,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 ---

全诗借着凝练的语言,贴切的比喻,感伤的意境把一对恋人从相遇,相知到最后的相离全过程的感情波潮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让读者在短短的五节诗行中体验一次爱情的喜喜悲悲,感同身受一次感情波涛的洗礼,在快慰中品味伤感与悲愁。善于情景结合,托物言志以及丰富的艺术想象是这首诗最可借鉴地方。

与《雨巷》的比较:

相同:

在“现代派”中,戴望舒与何其芳都受到传统文化的较深影响。因此,他们在自己的诗中均选取了大量极具民族韵味的意象来传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情绪。

两诗的人物意象极其相似: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均满怀期冀之心在等待着梦寐以求的姑娘来临,却又无力抓住这短暂美好的相逢,一如屈原《离骚》九歌·湘夫人》、宋玉《神女赋》、曹植《洛神赋》中的抒情主人公。而那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飘过的“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②和乘着夜色悄然而至的“年轻的神”,无语而来,无语而去,也恰似上述各篇中的诸多神女意象,给抒情主人公留下深深的遗憾和无限的怅惘。此外,《雨巷》中的油纸伞、雨巷、丁香、颓圮的篱墙??《预言》中的夜风、麋鹿、落叶、苔径、月色、日光、春风、百花、燕子、绿杨??也无不回响着中国古典诗词的余韵。不难发现,在这两首诗中都隐含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芳草美人的抒情范式。甚至,两诗的意境也同《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③的诗境遥相暗合。

不同:事实上,这两首诗看似“貌合”实则“神离”。原因即在于两诗的意象同中有异,异大于同。

1.二者所体现出来的情感色彩却有着较大差异。《雨巷》中的女郎凄婉 ,迷茫孤寂伤感,独自一人撑着油纸伞在江南的蒙蒙雨丝中踽踽独行。而《预言》中的《我》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青春的憧憬和热忱的形象。对年轻神的到来我充满期望,执着的等待;当年轻的神到来时“我低低的唱起我自己的歌”,并用秋天捡来的落叶为她点起温暖的篝火,即使在年轻的神要走向黑暗的深林,前路凶险时,我也愿意陪伴在身边,为她指引光明的道路。最后,当 年轻的神“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消失了她骄傲的足音后,抒情主人公还是发出了“呵,你终于如预言中所说的无语而来,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的追问。尽管这追问也道出了“我”内心深深的惆怅之情,但是这惆怅中却蕴含着抒情主人公对于似乎已成事实的命运的不屈和反抗,诗歌透露出来的是“我”对爱情与梦想的执著追求和奋力争取的昂扬,与《雨巷》凄清孤寂的形象是很不同的。

2. 其次,两诗中的两个女性意象也有所不同。雨巷中的姑娘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惆怅,她在雨中“哀怨又彷徨”直至最终消散了她的颜色,她的芬芳,甚至她太息般的眼光。而《预言》中的年轻的神,确是诗人苦苦等待追寻的目标,因此也明朗、具体得多。她的足音如夜的叹息,她的歌声似梦,她来自那草长莺飞、百花绽放的温暖的南方,尽管她无语而来,无语而去,但她仍如此明晰的在我们心中,她该像桃花般娇艳妩媚,似春风般柔和妙曼,如阳光般温煦明朗。由此可见,两个女性意象在这两首诗中的意义是不尽相同的。

3. 再次,两首诗中虽均出现了抒情主人公“我”和“姑娘”的意象。但《雨巷》中是“我”与“她”;而《预言》中则是“我”和“你”。这种所用人称的差异使得两

篇二:何其芳《预言》

何其方《预言》

幻灯片2

何其芳是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家。他的诗集《预言》是中国现代爱情诗中,融汇传统诗词与西方诗词诗艺的最完美的抒情诗集。 何其芳的爱情诗,立足于自己对爱情的憧憬、经历和思索,又净化了自己的不幸爱情,而趋向于对爱情本身的生命体验与感悟。在爱情诗现代化的追求上,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幻灯片3

何其芳式的爱情

写于1931年到1937年的《预言》是诗人迷茫、苦闷、幻灭、追求的连绵心灵变奏乐章。卷一多为梦幻式的爱情吟唱。生活中诗人被他爱慕的少女抛弃过,爱慕他的少女又被他忽视了,这二者都属于海市蜃楼式的爱情,这种现实经历折射在诗中便使情思复杂起来,既在幸福中感受不幸,又在不幸中咀嚼幸福,有甜美的期盼,也有痛楚的相思,有温馨的怀想,也有清醒的失落,酸甜苦辣搅拌在一起,难以名状。

幻灯片4

一般说来逝去的东西人们才愈觉其可贵,对于已成“珠泪玉烟”的爱情使诗人沉湎于记忆中,患了刻骨相思的《季候病》,一件《罗衫》惹起他对花一般时光的怀念,一阵《脚步》在他心头“踏起甜蜜的凄动”;他明知“对于梦里的一枝花/或者一角衣裳的爱恋是无希望的”,(《赠人》)可他又偏偏钟情地追求着,甚至甘心为之牺牲,“我合张开明眸/给你每日的第一次祝福”,(《祝福》)深沉地将爱埋在心底、为爱人真诚祝福。他为自己的过失懊悔不已,也幻想旧梦复归“日夜等待着熟悉的梦覆我来睡”,(《慨叹》)可见诗人痴情之深。

幻灯片5

这就是何其芳式的爱情,不同于爱情至上的肉感的爱情,它深情委婉,细腻缠绵,蕴涵着真挚、纯洁、健康、真诚,既有“只是近黄昏”的悲凄,也有“夕阳无限好”的妩媚,并且因其悲凉而愈显其美。毫不夸饰地说,在人心不古、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这是一种令人温馨的可贵情怀。

《预言》一诗把爱拟为“年轻的神”,“我”热切盼她来临表露爱恋,可她却“无语而来”又“无语而去”,消失了骄傲的足音,空留下“我”的惋叹与无望,这种爱尽管略显飘渺,却也是一首真挚、炽热、令人向往的梦之歌。

回声女神和纳西色斯的故事

幻灯片7

在希腊神话中,Echo是一个森林女神。宙斯的老婆赫拉因为嫉妒山林女神Echo的美貌,便让她失去了正常的说话能力,只能重复别人的话的最后三个字。可是,美丽的Echo爱上了Narcissus,一个骄傲和美貌都达到极致的男子。一天,Echo带着无法遏止的爱,紧紧地跟在Narcissus的身后,希望他能注意到自己,然后接受自己这颗爱他爱到痴迷、爱到发狂的心。Narcissus感觉到有人在跟着自己,便问:“谁在这里?”Echo欣喜万分,她多想告诉Narcissus她正为着对他的爱而被煎熬。可是她没有正常的说话能力,根本无法表达自己。Narcissus没有等待别人的耐性,见Echo不回答,便欲抽身而去。Echo不愿放弃这次机会,她想,只要让Narcissus多留一会儿,她就能多一分让他明白自己的希望。于是,她的回答冲口而出,只有三个字:“在这里。”“不要这样。”Narcissus说,“我宁死也不愿让你来占有我!”“占有我!”Narcissus听了瘪了瘪嘴,认定跟着自己的这个姑娘是个轻浮的人,便满脸不屑地走了。Echo羞愧难当,怀着悲痛的心情躲到了山林深处,最后憔悴而死。

报应女神纳米西斯为了惩罚Narcissus,让他爱上自己水中的影子,最后也使他得不到所爱的对象憔悴而死(一说是滑入水中而溺死)。Narcissus死后,化成了水仙花,所以Narcissus在英语中也就是水仙花的意思。而由Narcissus也衍生出 Narcissism一词,意为“自恋”……

幻灯片8

1、开头,“我”以小夜曲般的柔美旋律,倾诉了期待已久的时刻的到来。幻想世界中年轻的神来到“我”跟前。(第1节)

2、接着“我”驰骋想象的翅膀,写神所居之地的美丽、温暖,充满对其赞美。(第2节)

3、劝神停止疲劳的奔波,别往前行,因为那儿充满阴森、恐怖。(第3、4节)

4、当神执意前行时, “我”又愿和神结伴同行,用自己的歌声、手、眼睛给对方温暖、光亮。(第5节)

5、年轻的神终于无语来去,既给 “我”带来梦幻般的暂时欢乐,又带来无限惆怅。(第6节)

幻灯片9

预言

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於来临。

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

我听得清不是林叶和夜风的私语,

麋鹿驰过苔径细碎的蹄声。

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

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轻的神?

幻灯片10

《预言》首节如同一支充满柔情的小夜曲,把读者带进一个梦幻般的宁静、温馨、美丽的爱情世界里,引领我们进入诗人美好静谧的梦境。“渐近的足音”暗示着诗人即将和幻想中的“年轻的神”相遇,满怀欣喜之情,“年轻的神”可能是诗人梦中的爱人,亦或就是爱神。渴望已久的日子终于来临,幻想中年轻的神突然莅临现实世界,来到正处于青春期的少男身边,他又惊又喜,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一阵欣喜,一阵心跳。年轻的神是如此的美丽、温柔、飘逸,轻盈的脚步如同夜的叹息,银铃般美妙的歌声又似乎熟悉。这里,幻想世界中的神同现实生活中的心上人融为一体,迷离、恍惚,仿佛置身梦幻世界。

幻灯片11

你一定来自温郁的南方,

告诉我那儿的月色,那儿的日光,

告诉我春风是怎样吹开百花,

燕子是怎样痴恋著绿杨。

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

那温暖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

幻灯片12

第二节诗人描绘了“年轻的神”生活的地方,那里是诗人梦中的天国,诗人由青春女神的仪态、和绰约风姿肯定她来自美丽温郁的南方:那里有美丽的月色与日光,习习春风吹开百花,多情的燕子痴恋着绿杨。这个梦中的天国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而这,也只不过给诗人留下一个美妙而又朦胧的记忆:“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那温暖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

幻灯片13

请停下,停下你疲倦的奔波,

进来,这儿有虎皮的褥你坐,

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

听我低低唱起我自己的歌。

那歌声将火光一样沉郁又高扬,

火光一样将我的一生诉说。

幻灯片14

第三节诗中,“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听我低低唱起我自己的歌。”诗句间透出一股侵人的凄楚。诗人似乎想在恋人面前诉说自己多年苦守的愁闷。“落叶”这一意象在此特别抢眼,让人不禁联想起现实生活中常常遭遇的孤伶与落魄。“低低的唱起我自己的歌”似乎在诠释“落叶”的飘零,突现出诗人心灵的忧郁与苦闷。“那歌声将火光一样沉郁又高扬,火光一样将我的一生述说”,正好应证我们上面的理解。在这里诗人虽然是在倾述人生境遇的苦愁,但显然还十分理智,他没有直接现实地描述经历,而是借用比喻的手法,独语似的娓娓道来。读者只有用情的潜入诗句的情境当中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诗人情感苦楚的浓烈。

幻灯片15

不要前行,前面是无边的森林,

古老的树现著野兽身上的斑文,

半生半死的藤蟒一样交缠著,

密叶里漏不下一颗星星。

你将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

当你听到第一步空寥的回声。

幻灯片16

第四节诗猝然转折。一句“不要前行!”非常准确地表现了诗人的惊愕与迫切心理。刚刚才有机会与恋人在爱情的温润天地里私语、陶醉,却突然间听到情人即刻将要起身离去的提醒,他如何不慌张、不急迫?当时他就犹如被一盆冷水泼到昏睡的壮汉一样,他下意识的猛然跳起,张开双臂拦在门口,激动而痛切说:“不要前行!”之后劝说道“前面是无边的森林--- ---”。

幻灯片17

一定要走吗,请等我与你同行,

我的足知道每条平安的路径,

我可以不停地唱著忘倦的歌,

再给你,再给你手的温存。

当夜的浓黑遮断了我们,

你可以转眼地望著我的眼睛。

幻灯片18

然而再怎么苦劝终究挽留不住恋人远行的心。诗人在绝望中只好作出妥协:“一定要走吗?请等我和你一起同行!--- ---当夜的浓黑遮住了我们,你可以不转眼地望着我的眼睛。”道尽了诗人深深关切和浓浓爱意。不要害怕,不要迷茫,在夜的浓黑里你只要看着我的眼睛,便可以得到温暖,得到亮晰,得到前行的勇气和信心。

假如说前面各诗节表达的情感尚有节制,那么这一节的诗句则是诗人感情最浓烈的直接倾泻,这里给人的共鸣更强烈,更魄心。

幻灯片19

我激动的歌声你竟不听,

你的足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

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

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的足音??

呵,你终於如预言所说的无语而来

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

幻灯片20

诗的最后一节明显的又在压抑着情感的激动,由激动转为缓和,最后趋于无奈甚至绝望。

“---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的足音!/呵,你终于如预言中所说的无语而来,/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望着“年轻的神”就这样“无语而去”,一种挽留不住的无边的悲情充塞心胸,随即化为虚虚悬浮的空寂。眼前新的伤感,新的苦痛,新的悲愁正在漫漠无际的扑面袭来,诗人只好呆立着,在无边的绝望的煎熬中挣扎,口中喃喃自语“你终于如预言中所说的无语而来,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

幻灯片21

《预言》真实地记录了诗人对爱情由渴望、欣喜到惆怅的心路历程。年轻的神是诗人心中的青春偶像,是爱与美之神。据诗人自述,他在19岁那年的夏天,曾经受到一次爱情风暴的袭击,“最后给我留下一片凄清又艳丽的秋光”(《梦中的路》)。这首诗就是诗人经历了爱情风暴后从心灵里流出的真纯的清泉,它倾吐

篇三:我读何其芳《预言》

我读何其芳《预言》

最早读何其芳的《预言》是的时候,因为语文课本上有,朦朦胧胧的我听着老师的讲解,似懂非懂。现在重读这首诗歌,似乎能体会出个什么意味来了。

《预言》写于1931年秋,当年的何其芳只19岁。我以为,这是一首关于青春年少时候的朦胧爱情诗歌。全诗洋溢着一种清新的感觉,描写了一种对爱情的企盼激动到失落无奈的情感。

诗歌的第一节中的“终于”二字,表明了诗人热烈期盼已久,并将爱神将要到来的欣喜激动的心情表露无遗,似乎有一种石头落地了的放心感。你的“足音”像“夜的叹息”般,但我“听得清”,分辨得出来,它不是“林叶和夜风的私语”,也不是“细碎的蹄声”,写出了诗人对爱神的关注。但是,诗人还是想要确认,他害怕不是,他害怕自己的千呼万唤地等待换来的却是一场空欢喜。他在向爱神发问,同时也是向自己发问,到底是不是呢?让自己心安。

诗歌的第二节是诗人的猜测。由第一节爱神来临时的足音、笑声等仪态和风姿来推想,这样的一位神“一定来自温郁的南方”。在一般人看来,南方给人的感觉是阳光充足的,是温暖的,是春光烂漫的,是鲜花繁盛的,想必诗人也是这样的认为的吧。迎来爱神,是那么不真切,似乎沉浸在不真实世界中,伴着爱神银铃般的歌声,仿佛在梦中,那环绕周身的温馨隐隐约约。诗人用清丽色调的意象,描写了爱神居住地方的美丽、温暖。在此,诗人将青春阶段那朦朦胧胧的爱细腻地付诸于笔尖。

诗歌的第三、四节是诗人对爱神的挽留。第三节中,诗人想用“虎皮的褥”、“秋天拾来的落叶”、“我自己的歌”等“引诱”爱神停驻:停下来吧,“长途的奔波”是困顿的,这里有舒心的适合休息的场所,还有“我”的歌声陪伴;第四节中,诗人想用前途的险恶来吓住爱神,“无边的森林”、“古老的树现着野兽身上的斑纹”、“藤蟒蛇样交缠着”诗人企图为前途营造一种昏暗阴森的氛围,让她不敢前行。

诗歌的第五节是诗人的妥协。在“软硬”兼施的解数后,爱神依旧向前走去,没有停留片刻,诗人只好乞求与爱神同行。“我的足知道每一条平安的路径”,“我”可以唱歌,“我”可以给爱神温暖,诗人向爱神倾诉,不断讨好爱神,只希望能和爱神一起。

诗歌的最后一节,爱神终究还是离去了。没有等待诗人。两个“竟”写出了诗人些许不满,而紧接着的景致“微风”、“黄昏”又写出了诗人失去爱情的落魄、无奈、怅惘。这一节的情感与前面几节的不同,由原先的激动兴奋的情绪骤降为了伤心无奈。

全诗中,诗人的感情随着爱神的足音“渐近”、“消失”经历了波折:由爱神来临时的欣喜到对爱神的挽留,再到向爱神倾诉妥协,到最后的失望无奈。从诗

歌的结构来说,诗歌的前五节,充满青春激情,为最后一节埋下伏笔,并与最后一节的无奈失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第一节中的惊喜与最后一节惆怅首尾呼应,显得自然连贯,给人十足回味的韵味。爱神之前对诗人的爱理不理,似乎也预示着“消失了”结局,犹如预言般的“无语而来 无语而去”。这情感细腻的描绘,真实再现了诗人这跌宕的心路历程,但爱神来去的悄然无声,仿佛与虚幻的梦境无二,给读者以想象空间。

这“年轻的神”我解读为“爱神”,后来,我转念一想,这应该不仅仅指“神”这么简单。也许,还指的是诗人所眷恋的对象,是现实中实实在在的人,表达了与其擦身而过的惆怅;也许,指的是青春,因为青春就犹如这“无语而来 无语而去”的年轻的神,青春的到来多少夹杂着欣喜,但青春不会为谁而停留也不会等待着与谁同行,转眼之间,便会消失了,在这个角度,诗人思考的是青春和时光,是人生,也许我这么想有点牵强。

本文来源:http://www.pindukj.com/shigejianshang/46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