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李益——《行舟》

| 点击:

【www.pindukj.com--诗歌鉴赏】

篇一:李益《行舟》高考诗歌鉴赏

李益《行舟》鉴赏

古诗鉴赏

0131 0754

行 舟

李益

柳花飞入正行舟, 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 天晴共上望乡楼。

此诗特点在于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读后有余味,有言外的意思和情调。前两句写景。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流荡漾东去。粗粗看来,俨然一幅闲情逸致的画面,仔细品味,方使人觉出其中自有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在。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常常因为“又是一年春好处”而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念。何况,柳枝还是古人赠别的信物,柳花入怀,自然会撩惹游子乡思的愁绪。

如果说,诗人这种思乡的愁绪在前两

句里表达得尚属含蓄,不易使人体察,那

么,后两句就表露得比较明显了。“闻道

风光满扬子”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思乡

心切,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

“风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道,他不想

看,也不愿看,因为他身处江南,神驰塞

北(诗人故乡在陇西姑臧),眼前明媚的

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倒只能增

其乡思愁绪。类似这样的情状,我们在古

代的优秀诗词当中是常常可以见到的。宋

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写

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

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

是闻道春光好,同样是自身愁绪多,一个

终于没有去,一个尽管去了,但根本无心

赏景。所取态度虽殊,感情表达的效果却

是同样深切的。

既然舟行扬子江,不是为了赏景,那

又为何而来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为登楼望乡而来。但读诗至此,读者心里不免又生出许多新的疑问:为什么要在“风光满扬子”的“晴天”才登楼望乡呢?诗中没有明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体会、

玩味。或许是,古时别家出走多在岁寒过后,当物华又换,春光再满时,游子的乡思倍切吧?或许是,风光明媚的晴天丽日,空气清朗,登楼望乡,可极目千里吧?所有这些,尽管没有写出,却比明白形诸文字更丰富,更耐人寻味。这正是这首绝句的神到之处。

(崔闽)

篇二:唐诗《行舟》赏析

原诗]

行 舟

李 益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赏析]

此诗特点在于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读后有余味,有言外的意思和情调。前两句写景。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流荡漾东去。粗粗看来,俨然一幅闲情逸致的画面,仔细品味,方使人觉出其中自有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常常因为又是一年春好处而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念。何况,柳枝还是古人赠别的信物,柳花入怀,自然会撩惹游子乡思的愁绪。

如果说诗人这种思乡的愁绪在前两句里表达得尚属含蓄,不易体察,那么后两句就表露得比较明显了。闻道风光满扬子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思乡心切,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风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道,他不想看,也不愿看,因为他身处江南,神驰塞北(诗人故乡在陇西),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倒只能增其乡思愁绪。类似这样的情状,我们在古代的优秀诗词当中是常常可以见到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说: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闻道春光好,同样是自身愁绪多,一个终于没有去,一个尽管去了,但根本无心赏景。所取态度虽殊,感情表达的效果却是同样深切的。

既然舟行扬子江,不是为了赏景,那又为何而来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为登楼望乡而来。但读诗至此,读者心里不免又生出许多新的疑问:为什么要在风光满扬子的晴天才登楼望乡呢?诗中没有明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体会玩味。或许是,古时别家出走在岁寒过后,当物华又换,春光再满时,游子的乡思倍切吧?或许是,风光明媚的晴天丽日,空气清朗,登楼望乡,可极目千里吧?所有这些,尽管没有写出,却比明白形诸文字更丰富,更耐人寻味。这正是这首绝句的神到之外。子吓住了,愣愣地望着我,喃喃地道:要饭可以要到很多钱,还不累。那会被人瞧不起,受欺负!他疑惑地望着我:妈妈,你每次让我给那乞丐钱,你看他罐里的钱比我罐里的钱都多。我发现我真的很失败,看来小孩子就像小动物还是要驯化的,我用比小新的妈妈美伢还狰狞的面目训斥道:必须好好学习,有理想。在我唾沫快干前,慑于我的淫威,儿子低头认罪了:我长大了考大学。对,乖儿子。我的笑容还没绽开,他又坚定地补充了一句:考完了大学,再去要饭!

(选自《青年博览》)

赏读:

这篇小小说故事并不复杂,但作者写得层波叠浪,峰起岭伏,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四岁的儿子在幼儿园为美伊战争而打架,这是一折;儿子担心美国输了吃不上肯德基,这是二折;对儿子进行善良教育后,儿子却说长大后去要饭,这是三折;经教育,孩子说长大后考大学,然后再去要饭,这是四折。故事情节一波四折,高潮迭起,妙趣横生。

本文语言诙谐风趣,意味深长。作者深谙幽默之道,故意大词小用。比如.将外交场合使用的照会,用在学校通知家长上;把低头认罪这样的大词用在儿子认错上。还有战事&‘牧师布道&‘皮笑肉不笑&‘狰狞&‘战火&‘淫威’,&&像这样故意错位的词语比比皆是,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本文读来貌似轻松,甚至觉得搞笑,但细细品味,心中却感到沉甸甸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如何与时俱进’’教育好后一代,这是一个严肃而重大的课题。本文作者将这一理性问题演绎为教育儿子的形象故事,从而启发人们去思考。难道面对后一代我们的教育真的是那样苍白无力吗?难道我们的后一代真的无法教育吗?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篇三:2015级一学期语文试题

秘密 ★ 启用前 【时间2016年1月19日9:50—11:50】

高中2015级第一学期末教学质量测试

语 文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组成,共6页;答题卡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准考证号”栏目内。

2. 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卷上答题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18分)

一、(12分,每小题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肖像(xiào) 莞尔(wǎn) 栅栏(zhà)长歌当哭(dāng) ....

B.创伤(chuāng) 楹联(yíng)颓圮(qǐ) 杞人忧天(qǐ) ....

C.弄堂(n?ng) 淬火(cù) 喟叹(kuì)殒身不恤(xù) ....

D.游说(shuì) 玷污(diàn)菲薄(fěi) 忸怩不安(ní)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寥廓租赁权百家争名 项庄舞剑,翼在沛公

B.瞋目箜葔引箭拔弩张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黯然俎上肉嘉言懿行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D.临摩甲骨文桀骜不驯 一日为师,终生为傅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儿时没有玩伴,我常常一个人搭砖玩,搭好后一推,“轰隆隆”,这崩倒之声,成为我童年最 的美妙音乐。

②汉语词汇在中不断发展,关注它们的发展,不仅有助于词汇的积累,而且常常给我们带来意外的发现。

③在高调强调环保时却对当下的生存环境不屑一顾,不能不说是极大的失误,也表明环境意识的启蒙 。

A.扣人心弦 吐故纳新 迫在眉睫

B.惊心动魄 吐故纳新 千钧一发

C.扣人心弦 推陈出新 千钧一发

D.惊心动魄 推陈出新 迫在眉睫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很多同学平时不关注生活,不阅读名著,不了解历史,势必造成在作文选材时左支右

绌的情况时有发生。

B.随着营养观念改变和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在购买食用油时不再像以前那样贪图便宜,

而是专挑贵的买。

C.腐败是全世界公认的毒瘤,在中国,十八大以来,反腐败问题已成为公民高度关注、

深恶痛绝的的问题。

D.北约秘书长指责俄罗斯张牙舞爪炫耀武力是没有道理的,将造成地区的“不稳定”,

是“极其危险的”。

5. 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列恰当的一组是

①因此,孔子进一步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

②孔子认为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把自己不想要的强加给别人 ③当然,“仁”绝不只是个人的修养问题,它也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

④在此基础上,孔子又将“仁”的思想提升到理想社会的高度

⑤怎样才能达到这种“仁”呢?

⑥从更积极的角度说,还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A.⑤①③②④⑥B.③⑤①②⑥④ C.⑤②③①⑥④ D.③①⑤②⑥④

6.下面语句所涉及的作者或人物形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

②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未死;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良师。 ③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④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A.秦舞阳 鲁迅 巴金 杜牧

B.荆轲鲁迅 沈从文 杜甫

C.秦舞阳 刘和珍 沈从文 杜牧

D.荆轲刘和珍 巴金 杜甫

二、 (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小题。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

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

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

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

鲁句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

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

太史公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荆轲五人,..

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节选自《史记·荆轲刺秦王》)

7. 对下列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月而拔蓟城拔:攻取 .

B.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诚:诚心 .

C.举筑扑秦皇帝扑:击打 .

D.具知其事 具:详尽 .

8.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久之,作苦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 .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为余道之如是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9.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家丈人召使前击筑 / 一坐称善 / 赐酒 / 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 / 乃退 / 出其装

匣中筑与其善衣 / 更容貌而前

B.家丈人召使前 / 击筑一坐称善 / 赐酒 / 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 / 无穷时乃退出 / 其装

匣中筑与其善衣 / 更容貌而前

C.家丈人召使前击筑 / 一坐称善 / 赐酒 / 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 / 乃退出 / 其装

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

D.家丈人召使前 / 击筑一坐称善 / 赐酒 / 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 / 无穷时乃退 / 出其装

匣中筑与其善衣 / 更容貌而前

第Ⅱ卷 (共82分)

三、 (21分)

10.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3分)

(2)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3分)

11.请简要概括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高渐离的形象特征。(3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行舟

李益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注】扬子:古代将扬州到镇江之间的江流叫扬子江,整个长江也可以叫扬子江。

望乡楼:泛称。

(1)本诗前两句景中含情,请简要赏析。(4分)

(2)李清照词云“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益诗中“闻道”句与此相仿,这个句子有何作用?(2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2),,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戴望舒《雨巷》)

(4)但我不能放歌,(徐志摩《再别康桥》)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论语》)

四、(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谒杜甫草堂

王国盛

①早有人说过,人们提到杜甫,可以忘其生和死的地方,但忘不了他的成都草堂。就冲这句话,我在一个阴霾还不算重的上午,收拾了一下连日奔波的烦躁心情,整装轻身,来到了位于成都城西的杜甫草堂。

②草堂旁有一条江水,取个很美丽的名字叫浣花溪,想必是每年纷纷落英的时候,这条溪水总是漂满了叫人不忍又不舍的斑斑花瓣,流走了曾令人张怀怡情的簇簇芬芳。

③就这样一条流淌着花香的流水,静静地流经了许多许多的岁月,默默地承载着朴实的人们对芬芳的热望,从没张扬。然而,在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隆冬季节,走来了一位疲惫清瘦的人,他破旧的衣衫,简单的行囊,显示着他的困顿窘迫。但他神情坚毅,精神矍铄,有着不凡的情怀和高贵的品格。他,就是仕途失意、此刻又躲避安史之乱的杜甫,吟唱出可

流传百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杜甫,被后人景仰为“诗圣”的杜甫。从此,浣花溪水不再寂静,承载着不仅是落英的芬芳,而且多了一份更厚重的流溢千古的神韵。它烙印在后人的骨骼上、凝结在史卷里,犹如撞响的古庙大钟,余音绵绵不绝。

④杜甫来了,先是借住附近一座庙里。待到第二年的春暖花开季节,在几个私交甚笃的朋友帮助下,杜甫辟地一亩,结柴门建茅屋,搭建亭台。后又植松种草,依地而施,把个本是荒凉的地方,整理得生机蔚然。可以想象,草堂环境幽静,景色秀美,清澈的流水,葱郁的林竹,茂盛的花草,给诗人以极大的快慰。这样的环境,诗人怎能不出诗呢?

⑤据说,杜甫在此流寓里,居住近四年,诗作二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春夜喜雨》《戏为六绝句》等。这段时间成为杜甫诗作生涯里的最灿烂最丰富的一段光阴,也是古诗歌耀眼的一处亮点。

⑥我倒真想看看,杜甫亲手搭建的茅屋以及那简陋的柴门,想象中他在吟出“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时候,被大风蹂躏的茅屋该有怎样惨烈,而我们现在只能依据后人模仿的景观感受了。

⑦ 一代又一代景仰诗人的后人,还是穷尽心思地恢复草堂原貌,籍此缅怀杜甫,缅怀那一份感人至深的悲悯情怀以及永远闪光的诗篇。唐昭宗天复元年,也是诗人的韦庄,因景仰杜甫,借职务之便,特地沿浣花溪水寻杜甫草堂旧址,发现“羌没已久”“柱砥犹存”,遂命人“重作草堂”。后来在北宋神宗时期,有个叫吕大防的官吏,也是出于对杜甫的尊重,大兴土木重建草堂,还“断石为碑”,遍刻杜诗一千四百多首于碑上。再后来的年代里,又有多次修建,规模越来越大,名堂也多了,搞得杜甫草堂快成祭祀的庙宇了。

⑧不管怎么说,这里还是有神韵的,来自一千多年前的悲悯、正直、高洁、爱恨交织成浩然长风,徐徐在此升起,拂过日后的岁月,也拂拭着后人经常蒙尘的心灵。这里值得景仰。

⑨说到这里,还是再让我们看看草堂门口的那副楹联吧: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1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杜甫草堂旁的浣花溪,带走落英,也带走了历史上许多美好的人性才情,让后人临流

水而生感概,作者借此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B.“草堂环境幽静,景色秀美,清澈的流水,葱郁的林竹,茂盛的花草,给诗人以极大的

快慰”,只有这样的环境,诗人才能写出好诗。

C.人们今天去游览杜甫草堂,看到的只是后人模仿的景观建筑,再难与杜甫的快慰或焦

虑产生共鸣,表达作者对“假古董”的厌恶之情。

D.作者描绘在草堂看到的诸多景致,追溯杜甫在草堂的种种生活片段,整篇游记,写景

状物,栩栩如生,融情于景,含蓄隽永,动人心扉。

E.作者“谒杜甫草堂”,是要借美丽宁谧的草堂驱除内心的疲惫烦躁,深切感受杜甫的不

凡情怀和高贵品格,草堂能荡涤现代人的灵魂。

本文来源:http://www.pindukj.com/shigejianshang/33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