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清明节随笔散文七篇

| 点击:

【www.pindukj.com--诗歌鉴赏】

清明节随笔散文七篇

下面是范文网站的小编为各位收集的清明节随笔散文七篇,请您参阅!

【篇一】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而过,转眼间母亲已经去世十五年了。

记忆中的母亲从没有发过脾气,对我们弟妹三人疼爱有加。最难忘母亲去世的那年,我正好在呼准铁路施工,因为母亲得的是肺癌晚期,医生告知母亲最多还有半年的时间。鉴于家中的生活条件和医生的建议,父亲和伯父、叔叔几个人商量后决定不去医院就医了,就按照医生的药单在家输液,等待生命的结束。

得到消息后,我匆匆忙忙从工地赶回到家中,看到日渐消瘦的母亲,只能强忍住泪水若无其事的和母亲聊天、陪她输液。等母亲昏昏的睡去,我只能偷偷地躲到墙角一次次抹眼泪,在母亲生命最后六个月的日子里,带着各种煎熬和矛盾,我八次往返于工地、家乡之间,每次回家,母亲总是安慰我,不要这样频繁的回家,要好好工作。

在母亲生命最后的时刻,我和弟弟都没守候在她的身边,妻子告诉我母亲去世时面容安详,好像睡熟了一样。临终前母亲告诉妻子,她很抱歉不能照顾自己即将出世的孙女,没有机会听孩子叫一声奶奶。

因为工作的原因,在母亲去世的15年中,我没有一次在清明节期间去母亲的坟前去烧些纸钱,去给母亲的坟上添些新土。

人生有很多遗憾,为人子女,未能尽孝,成为我心中无法弥补的憾事。子欲孝,而亲远离。愿来生再聚,我还做您的儿子,继续我们的母子情缘。

年年话清明,哪怕与亲人阴阳相隔,思念的线,却从不曾割断,时空愈远,思绪越清。或许它在我的心里早已暗自凝成一朵永生的心花,永远不会凋零。

人间三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时。我只是把它珍藏在这个思念的季节,追忆成殇。

【篇二】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伴随着突如其来的降温,满树春花被风摇落在细雨中,北归的雁在略显清冷的午后成排的飞向北方,清明节如期而至。

对于整日在单位忙碌的人而言,清明节更像是一次心灵与身体的惊蛰,可以在冬季过后让身心在春天里完全舒展开来;对于老人而言,召集族人祭祀先辈,祈求一年的平安顺遂,风调雨顺便是清明的头等大事,清明二字在老人的心里便平添了几分传承与守望;对于孩子而言,邀两三个玩伴在和煦的春风里牵一只纸鸢追逐嬉闹,清明就又有了几分灵动和俏皮……清明节,对于不同的群体而言,有着不一样的期许,同样也安放着不同的情感,交织出多彩的文化。

清明节对于多数人而言是慎终追远,使一辈辈的后来人在缅怀与感恩中,保持对传统的敬畏与尊重,知道自己来时的路。在滕代远纪念馆,参建武陵山区区域发展一号精准扶贫工程张吉怀高铁的**员工向铁道兵老首长滕代远纪念馆敬献鲜花,洁白的鲜花寄托无尽敬仰之情;在济青高速改扩建**部,老铁道兵与年轻**员工齐聚一堂追忆铁道兵70年苦难辉煌,感受企业与国家共同成长的峥嵘岁月;在临沂沂蒙革命纪念馆,**员工学习沂蒙精神,打破了多项高**设记录……全国各地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表明,清明不仅是一个节气、一个节日,也是每一个人精神上的寻根之旅,用来铭记奉献与感恩、拼搏与奋斗、往昔与未来,给人们一个洗涤心灵的机会,一个静心思考的契机,在追忆和缅怀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有人说,清明节是在寻找每个人的来时路。清明祭英烈大多就是平静而深沉的仪式,在一个有着70年历史的企业里,无论岁月流失、还是人员更迭,那一座座烈士纪念碑是**人扎在了广袤的大地中的根。现在**员工早已不穿军装,不拿军饷,也似乎是渐渐淡忘了那段战火硝烟的岁月,但每到清明你会发现世界各地的**人都不约而同的祭奠他们心中共同的英雄。祭奠英烈是后来人对前辈的致敬,是对根的向往和眷恋。对于**人而言,无论来自何方、去向何处,在一代代人的言传身教里,蕴藏着他们对祖国的忠诚;芳草萋萋的清明时节,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追溯自己奋斗初心的寻根时刻。

每一个节日都有其自身鲜明的特征,清明节当我们对亲人的思念上升为对先烈的敬仰时,我们每一个人的情感都得以联通。人有传记,家有族谱,国有史书。对于个人,清明是情感的一个出口流淌出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对于家族,清明是生生不息追根溯源的敬意;对于国家,清明是以史为鉴砥砺奋进的时代。清明,早已超越个人的悲喜,被倾注了无尽的家国情怀。既追忆往昔,也憧憬明朝;既留恋故土,也遥望远方;既怀念先祖,也不忘先烈;既祭奠逝者,也呵护新生……

清明节让我们学会珍惜当下,不负无限春光。清明时节,踏青、品茗的同时,也让我们在慎终追远中不忘初心、希冀未来。

【篇三】

随着细小的嫩芽含羞地打破了冬季的爪牙时,春天的脚步伴着柔和的细风,慢慢地变得美丽起来,各种色彩装点着世界万物,和煦的春风,轻抚大地,像是慈母,抚摸着孩子的脸颊。人的思绪也随之变得飘缈起来,思乡的情结也跟着春风的思绪游回到故乡,怀念故人的情节也更加明显起来,春的回归也带来了清明节气,同时,清明节也如期归来,所以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古时也叫三月节,有2000多年历史。

作为一位长年奋战在施工现场的**人,每次“撞见”清明,心里总是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怕它也盼它想它,似苦、似辣、似咸、似酸,五味杂陈,心里总是翻江倒海,湿润的眼角也抹不去逝者的影像。作为一名普通的**人,传承铁道兵精神是每一位**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因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成就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步伐,许多铁道兵还没来得及看到工程峻工的那一天,他们就长眠于施工现场。最多时铁道兵总兵力达40余万人,先后修建了鹰厦铁路、成昆铁路、贵昆铁路、襄渝铁路、新疆南疆铁路、青藏铁路、北京地铁工程等大型铁路,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成昆铁路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成昆铁路是横贯我国大西南的一条交通大动脉,北起四川省会成都,南到云南省会昆明。北经大渡河,南跨金沙江,穿越大、小凉山和横断山脉,沿线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崇山峻岭,地理条件复杂,修建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工程非常之艰巨,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天气下,硬骨头的铁道兵硬是用肩挑背扛、钢钎榔头在高山峡谷中穿山搭桥。铁道兵在修筑成昆铁路时,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魄、胆识和智慧,征服了自然,征服了世界,1974年,一座以成昆铁路为主题的牙雕被中国政府作为礼物赠送给联合国,并与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带回的月岩、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模型被联合国评为“象征人类征服大自然和进入宇宙空间的三件礼物”。1100公里的成昆铁路牺牲上千名铁道兵,平均每一千米铁轨就有两三名建设者为之牺牲。成昆铁路就是一种时代的精神,这个时代需要重塑成昆铁路的精神,不惧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默默地坚守实干。我们每一位**者,永远缅怀这些为国家为人民牺牲的革命先烈,我们也会沿着他们的足迹,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发扬铁道兵精神,传承铁道兵精神。

清明就像一张无价的邮票。它可以传递我们对先烈的敬仰之情,思念之情,将**人的繁荣梦想撒向了全世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论是浴血奋战的老铁道兵,还是栉风沐雨的**人,他们那铁一般的意志,是历经半个多世纪积淀而成的,那些走过战火、风雨的祖国建设者,他们一生都在远行,把繁华似锦留给了世人,自己却走进崇山沟壑、荒芜戈壁。铁道兵精神就是一面旗帜,一面号召所有**人奋勇向前的旗帜,也是**人敢于攻艰克难,敢于啃硬骨头的动力源。这面旗帜在哪儿飘扬,哪里就是**人需要攻克的目标。他们在茫茫戈壁,战高温,博风沙,斗酷暑,所谓的艰难险阻在铁道兵面前不再是跨不过去的坎,而是必须征服的对象。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铁道兵,不惧深险峡谷,不怕巍峨高山,坚信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比人更高的山,“逢山开山,遇水架桥”是铁道兵一贯以来的优良传统。世界屋脊的“天路”又是**人战胜自然的一个丰碑,多年冻土没有冻住**人建设西藏的双手,高寒缺氧没有缺失**人修建铁路的雄心,生态脆弱没有摧毁**人保护环境的意志。上了青藏线,就是做奉献。在十万筑路大军中,有眼睛肿得睁不开依然坚守岗位的隧道工程指挥者,有在昆仑山地震时冲进隧道与塌方作抗争的战士,艰苦不怕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这就是铁道兵建设青藏铁路的真实写照。

“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了那个枪,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同志们,你要问我到哪里去,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首《铁道兵志在四方》激励着铁道兵先烈完成了无数个不可战胜的天堑,清明时节雨纷纷,雨滴为铁道兵先烈洗去了所有的尘埃,让他们永远都生活在没有烦恼,没有忧愁的世界,保护着新**人在铁道兵精神的照耀下乘风破浪,砥砺前行,为国家新的建设贡献力量。正是这种精神的力量,“脱下军装依然是个兵”,告别军旗仍然是一支劲旅,一支打不跨,炸不烂的钢铁之师,威武之师,薪火传承,军魂永铸,怀念所有逝去的铁道兵战士。

【篇四】

杜牧诗中的雨,从唐代一直飘落到现在。只是杏花村的酒香,不知道在哪个街巷里氤氲成一串串凄美的故事?

从周朝开始,清明就与祭祖之风相联结。它在历史的长河里演绎成了后人仰视前人目光里的点点泪痕,成了家族相聚时无尽的“慎终追远”。但清明的真意是“清爽明净”,它代表的是万物迷朦朦睁开双眼复苏的时节。这个冬至后的第104天,融入了汉族传统的悠悠两千五百年历史,浸润着华夏民族习俗的鲜亮色彩。

无论朝代怎样更迭,扫墓祭祖和踏青郊游的基本主题都在清明的传统里发散光芒。而让这个古老传统富含传奇色彩的还是春秋时的一个人物——介子推。相传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流亡时,介子推割下大腿上的肉给饥肠辘辘的重耳做汤喝,重耳大受感动。十九年后,重耳做了晋国国君,成为历史上声名显赫的晋文公。他重重赏赐当初伴随自己流亡的功臣,却唯独忘记了介子推。于是,介子推就与老母去绵山隐居。晋文公听说后,寻介子推而不得,就听人计谋放火烧绵山,希图逼迫介子推出来相见。却不料,这把火非但没有逼出介子推,反而把他烧死了。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而其后一天,则为清明节。

作为重要的节气,清明并没有凄婉悲凉的意味。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万物更新,百花待放,一片生机盎然,哪里有半点凄悲之色?但作为祭祖习俗的延展,清明却充满了冷寂孤凄的情韵。白居易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因为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唐代政府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寒食、清明合并放假。可以说,唐代开启了清明国家法定假期的先河,至今已经有1200多年。到了现代,中华民国政府于1935年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7年12月,我国政府正式确认清明节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我国地缘辽阔,清明的习俗也不尽相同。除扫墓、踏青外,还有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插柳等活动。上海人在清明节有吃青团的习俗。浙江湖州则家家裹粽子,既可为扫墓的祭食,也可为出行的干粮。海南人在清明节还有吟诵祖训族规的民俗传统。凡此种种,正可谓我国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有力印证。

近年来,海外华人对祖国大陆心怀归根之想。每至清明,便纷纷返乡祭祖。清明,成了维系华夏民族血脉的重要节日。我们惟愿这传统恒久延续,中华昌明,万代永续。

【篇五】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清明节,是一个追忆的节日,但我,却总在这个节日拥抱到温暖。

我是清明节出生的。七岁那天,母亲一大早就把睡的正沉的我从被窝里拽起来。她很兴奋,一边给我穿衣服,一边念叨:“舅舅回来了,我们今天去姥姥家。”当时的我对舅舅这个名词没概念,因为记忆中的他实在太模糊了,模糊到只有大概的一个轮廓。

那一天,我第一次“真正”的见到了舅舅,他捏了捏我的脸说:“时间过得可真快,转眼这小子都长这么大了。”然后他拉着我的手,带我去他房间,像变魔术一样,给了我一本崭新的图书。彼时我还不识字,对书的概念比对舅舅的概念更模糊。我拿着书,飞奔到妈妈面前,兴奋的对妈妈说:“妈妈,你看,这是舅舅给我的。”我不记得妈妈给我说了什么,我只记得,我拿着书坐在姥姥家门前的阶梯上,阶梯还有点儿凉,心却很暖。

我一页一页的翻着那本书,沉浸在书上好看的图画里。舅舅靠在门前和妈妈说话,我听到他问妈妈:“这孩子今年七岁了,该去念书了吧?”妈妈叹着气,压低声音给他说了一些话,大概意思是想送我到城里去念书,可是家里条件有限,要暂时缓一缓。

晚饭的时候,姥姥亲手给我做了长寿面。我吸着面条,听舅舅和爸爸唠家常,舅舅从兜里摸出一叠钱塞给了爸爸。舅舅说:“孩子该去读书了,姐姐说最近你们很困难,这点钱你们先拿着,不能耽误他上学。”爸爸不肯收,眼眶有些红润:“这是你今年准备结婚的钱,你留着。”舅舅依旧笑得很暖:“没事的,我给你弟妹商量一下,我们明年再结婚也不迟,但是孩子读书可不能耽误了。”

晚饭后,舅舅给我讲图书上的故事。我抬起头问舅舅为什么这么久才回家。舅舅说他在新疆戈壁滩上修铁路,在很远的地方,所以不能经常回来。

“铁路是什么呢?我不懂,难道比家还重要吗?”

“铁路可以带着你去很远的地方,可以帮助人们脱离贫穷,它是祖国发展的希望,和家一样重要。”

那一年我上了小学,我从教材中看到了铁路的样子,我知道了铁路工人,我知道了舅舅原来也是铁路工人。那一刻,建设铁路的理想便在我心底生根发芽。

大学毕业前的清明节,我第二次去姥姥家过生日,只是舅舅老了许多,脸上多了岁月的痕迹,双鬓的白发已有燎原之势。我对舅舅说,毕业后想和他一样,也想去建设铁路。舅舅未发一言,他回到房间拿出了一件蓝色的工装,这是一件很旧的衣服了,蓝色洗的已经有点儿发白。他说:“这是我第一件工装,我留了许多年,今天舅舅送给你了。”

有人说,熬过漫长的冬季就会淡去记忆,但在每年清明,在温暖的春天,我都会清晰想起年少时的第一本图书,想起那年舅舅的笑脸,想起那件褪色的工装。妈妈说我出生的那年是个很暖的清明节,但我觉得,舅舅的笑脸比春天还要温暖。

【篇六】

听风听雨过清明。伴着一席骤雨,又是一个清明节。

海外筑路人的清明,因为远离故土,不免多了一丝感伤。又因为一场冷雨,让翘首以待户外踏青的同事们也失望了。不过,海外人是最容易满足的。一碗自己亲手包的热腾腾的饺子,驱散了乡愁,赶走了伤感。

周末,工作告一段落。大伙在综合管理部的组织下,齐聚餐厅,卷起袖子,洗净双手,着手准备中午的饺子宴。

包饺子是个技术活。和面、擀皮、切剂子、按剂子、捏皮……案板周围,是一张张绽放着笑容的脸庞。空气里,则弥漫着温馨的气息。综合管理部马哥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他说,“以前在家就会煮个面,现在什么都会了!”常年离家在外的**人,或多或少都练就了几道拿手菜。不过,最积极的马哥却遭到了大家无情的“奚落”。“老马你这什么剂子,大的中的小的,祖孙三代!”“切剂子的人心情看来不是很稳定啊!”马哥自己揉的面,切的剂子大小不一,包出来的饺子有的袖珍如鸽子蛋,有的硕大如包子。当然,自己人、自己包、自己吃,卖相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韭菜鸡蛋馅、牛肉大葱馅,荤素搭配,健康美味。煎饺、蒸饺、水饺,花样百出,鲜香可口。厨师调好了酱料,凉拌了小菜。清明饺子宴,开餐了。自己包出的饺子分外好吃。往日里嚷嚷着减肥的姑娘们也放飞了自己,薄皮大馅的饺子盛满了整个饭碗。餐厅里,人挤人,人挨人,饺子香跟欢声笑语混合在一起,温暖了这个春天。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最美不过四月天,最香不过饺子宴。

【篇七】

每年一到四月间,我们**五公司**部后山上就长满了清明草,郁郁葱葱又散发着甜腥气,甚至一靠近那山,周身都会蘸满这种独特味道,呼吸就被甜香填满,如果恰逢雨天,草木都在雨水中变得边缘模糊,莹莹点点的光包围在它的周遭,要稍微凝神,才看得清那隐没在泥土之中的黄绿。

“主任,明天晚饭后我们去后山上采些清明草,给你们做清明果吃。”实际上,清明果我是常吃的,小时候家里穷,粒粒青白的大米逢年过节才可能出现在餐桌上,平常无外乎吃些粗粮和稀粥,有时我和妹妹实在觉得嘴馋了,奶奶便带着我们去祖屋后面的山上挖清明草,每次我都觉得新奇,就这种看起来与其它小草区别并不大的植物,在奶奶的手中混入了糯米粉和面粉,缀入芽菜和我们从竹林里挖出的春笋,剁馅再上锅蒸,就成了咸香可口的清明果子,明明没放入一点肉,吃起来却也毫不逊色。所以在我小时候,清明果便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味和温暖的食物。

说起我的奶奶,也许在其他人眼中,她只是个平凡的老人,节俭得让人觉得吝啬,可是在我眼中,她节俭了自己的一生,却将省下的一切都给了我们。奶奶还在世的时候,每到换季,她都会提前做衣服给我穿,夏装用亚麻缝纫,每一线都缝进了她的慈爱,冬装是勾着花样的毛衣,再冷的风都吹不进紧密的针脚。她会妥善收好对我而言小了的衣服,留给妹妹穿,虽然是我穿过的,她都会仔细改过,一点也不陈旧。

过节时家里偶尔会有好些的饭食,奶奶就把肉挑出来给我和妹妹吃,而每每我探头进厨房,就会看到她把剩菜盛到一个盘子里,对付着吃。稍微大点,懂事以后,我就让妹妹把肉留一点给奶奶,妹妹和我说,她问过了,奶奶说自己不喜欢吃肉,人老了要多吃些清淡的,我听过以后一愣,随之而来的是不停泛上心头的涩意——她还是把我们当成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就算欺骗也要呵护我们。

后来我和妹妹都离开家,去外地读书了,只要是山上还有清明草的季节,家里托人捎来生活用品时,包裹里总有清明果,慢慢的家里条件好起来了,这美食依然有,好像我们吃的不是食物,而是奶奶的对我们的记挂。以至于奶奶过世以后,我依然一看到清明果,就不自禁的想念她,想念活在她身上的那种叫做节俭的美德,想念她会做这可口食物的大掌,想起她那张显出了皱纹的脸,想念她宠爱着我们的眼神以及与她有关的一切。

如今想来,我已经觉得这都是过去很久的故事了,那时的日子虽然贫穷,却处处都流露着幸福快乐和融融温情。那些奔跑在长满了清明草的儿时,那些软糯的点心以及奶奶的身影总在清明时节萦绕着、交织着在我心头,不肯离去,愿去者长相伴,生者常相忆,人生何其短暂,有生之年,我们都能好好珍惜身边的人。



本文来源:http://www.pindukj.com/shigejianshang/199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