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语大全

期刊论文评语大全(合集五篇)

| 点击:

【www.pindukj.com--评语大全】

期刊,定期出版的刊物。如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等。由依法设立的期刊出版单位出版刊物。期刊出版单位出版期刊,必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持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领取《期刊出版许可证》。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期刊论文评语大全(合集五篇),欢迎品鉴!

【篇1】期刊论文评语大全

  媒体融合的概念由美国学者伊契尔索勒普尔于1983年首次提出,认为电子信息技术将彻底改变传统媒体隔离的传播模式,向新的融合模式发展[1]。2005年前后,这句话从蔡雫[2]引进中国,一度掀起了研究热潮。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期刊媒体的融合在实践和理论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与我国目前的科技实力不符,值得深入研究积极推进。

  一、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研究现状。

  (一)基于知识网的数据统计和分析。

  以中国知国知网(CNKI)数据库,统计分析了中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研究的情况。在进行高级搜索时,由于媒体融合和媒体融合在行业中存在长期通用的情况,有些学者以新媒体为同类型的研究对象,分别以科技期刊和媒体融合、媒体融合、新媒体为主题进行搜索。为了解决相关研究的开始时间和获得更多数据,搜索时不设置开始时间,截止日期为2018年12月31日。由于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更具代表性,期刊来源成为核心期刊,相继选择第三篇文化、教育、历史出版事业,这里出现的期刊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G23出版事业的12种期刊。根据上述条件搜索,共获得321篇文献,删除重复统计、投稿指南等无效文献后,获得147篇文章,输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简要理解中国科技期刊融合发展研究的基本情况。

  (二)文献的年代和空间分布。

  文献年代的分布情况可以反映该领域研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助于理解其发展趋势。据统计,2012年至2014年可视为研究的开始阶段,分别有2篇、7篇、11篇文献。2015-2018年是发展阶段,文献数量比2014年翻了一番,其中2015年26篇,2016年32篇,2017年38篇,2018年31篇。这一发展趋势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一致。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形成立体多元化、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媒体融合升级为国家战略。科技期刊媒体的融合研究可以说是借助力量进行的。但是,从整个文献的数量来看,年平均文献不足40篇,该研究仍处于发展初期,未来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分析研究领域文献的主要来源期刊,可以得出该研究的空间分布情况,为科研人员提供文献搜索、文章发布等信息。据统计分析,147篇文献发表在11种出版事业类的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行量的前三位是《编辑学报》发行56篇,《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发行45篇,《科技与出版》发行26篇。三种期刊发行文献的比例为86.39%。之后,《出版广角》、《出版发行研究》、《编辑之友》、《中国出版》分别发表了7篇、4篇、3篇、2篇,《编辑学刊》、《出版科学》、《现代出版》、《中国编辑》分别发表了1篇文献。发表期刊比较集中,期刊发表数呈两极分布特征。

  (三)融合发展方兴未艾。

  在文献研究主题方面,关键词可以体现领域研究的热点、发展方向。据统计,在593个关键词中,研究热点(见表1)主要集中在两微一端、编辑素养和人才培养、数字出版、传播模式、集群经营等方面。从文献研究内容来看,融合发展在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成为共识,主要表现为(1)融合范围扩大。科技期刊媒体的融合发展已经深入医学、药学、航空、建筑、力学、地学、农业、机械、海洋、气象、生物等各个领域。(2)融合深度不断加强。不同的科技期刊采用网络整合、微博、微信号公众信号、APP客户端、优先出版、开放访问、OA出版、视频出版、H5制作等多种媒体出版和技术应用方式。(3)融合发展得到市场认可。一些科技期刊新媒体业务首次具有品牌效应,获得一定收入。

  二、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问题。

  (一)整体整合过程缓慢。

  尽管媒体融合是必然趋势,但受现有体制、资金投入、技术手段、人才队伍等因素的限制,许多科技期刊数字化进程缓慢。一些科技期刊对媒体的整合持观望态度,存在重新开始轻运营的情况[3],虽然开设了两微一端,但流于形式,推送量少,内容单一,也有成为僵尸号码的情况。总的来说,科技期刊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道路还很远。

  (2)内容缺乏独特的风格。

  目前,大部分科技期刊在新媒体内容上仍存在原创性不高、同质化现象普遍等问题,在实践中未能根据自己行业的特点形成科技期刊的独特风格。例如,期刊网站的页面设计和模块设置相似,微通信公众平台和APP简单地复制了纸媒体的内容,传输原件少,创新性和创造性不足,新媒体和纸质期刊的重复建设也降低了新媒体对参加者的魅力。

  (三)复合型编辑人才不足。

  优秀编辑人才是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常有丰富的编辑经验和较高的专业水平,但媒体融合缺乏前瞻性思维和长期规划能力,在技术融合、内容融合、经营融合、管理融合等方面也缺乏专业培训。现有人才储备难以满足媒体融合建设的需求,阻碍了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的步伐[4]。

  (四)集群化发展程度有限。

  我国科技期刊在集群集群化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华医学会期刊集团、中国科学协会科学技术期刊集团、浙江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期刊等,在数字出版、资源管理、品牌营销、社会影响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效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与中国科技期刊总量和国际期刊相比,目前科技期刊集群化[5]、集约化[6]的发展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主体性、互动性、及时性、灵活性不足,规模效益不明显。

  三、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趋势。

  (一)整合资源,发挥规模利益。

  目前,大多数科技期刊小而散的存在形式阻碍了一流期刊的崛起。应鼓励科技期刊合并重组,在政策、制度、资源方面,政府和主管部门应给予支持和帮助,推进和引导科技期刊合并的主办部门主导的集群发展,通过资源共享和再分配,实施统一管理和运营,创造名刊,创造新刊,形成差异化定位,共同发展的期刊群体

  (二)内容为王,全媒体融合运营。

  期刊论文媒体要不断发挥深度阅读优势,始终强调内容为王,依托专业的学术平台和强大的作者团队,以高品质、权威的内容打造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官方网站应结合学科特色,创建知识创新、期刊宣传、在线投稿等重要平台,成为该学科、行业重要的专业网站。社交媒体应充分发挥两微一端的快速、灵活、互动传播优势,特别是投入人力物力运营微信平台,优化功能设置,为参加者提供方便、个性化的服务。通过有趣的内容,结合文字、漫画、视频、音频的表现形式,实现学术内容的碎片化、浅读,提高期刊的关注度,为期刊构建新的媒体传播和经营平台。

  (3)培养人才,促进团队变革。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编辑部要长期规划人才培养,组建新的编辑团队。培养现有青年编辑,成长为理解编辑、理解技术、理解专业、理解营销的全方位人才。例如,航空杂志社建议将科学普及期刊的编辑作为科学普及专家,培养能够写文章、能够编稿、能够开讲座、能够上电台、能够出现场景的全媒体人才队伍,初次取得成果[7]。同时,拓宽和优化人才引进渠道,从外部引进数字出版业务和新媒体人才,通过人才流通带来新思想新理念,推进新媒体业务改革。

  (四)开发平台,自主数字出版。

  我国许多科技期刊势头薄弱,数字出版业务以版权购买的形式被大型数据库公司垄断,内容优势丧失主导权。这种被动局面,小型科技期刊编辑部难以扭转,但对于有条件的科技期刊,其所属的大型学术出版机构和协会组织可以自主开发数字编辑系统、移动终端系统等,作为产品普及。通过建立数字出版平台,提供高质量的内容和服务,科技期刊可以掌握主导权,形成竞争优势,有利于自己的长期发展,对打破市场垄断、促进行业市场良性发展有很大影响。

  (五)知识变化,多元可持续利益。

  知识服务和知识收费成为新的出版业态,给科技期刊实现多样性利益带来了机会。科技期刊应提供知识增值服务,开创多种收益模式。(1)利用知识收费平台实现知识变化。例如,武汉知识产权交易所和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工程有限公司建立的中国出版融合内容交易服务平台可以为科技期刊的知识支付提供专业服务。《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通过使用加入该平台的RAYS系统,在报纸内容中添加二维码,扫描收费可以看到独家论文说明和快速问答等服务[8]。(2)以两微一端为平台,利用广告发布、衍生产品(例如文创产品、定制产品)、深度服务(例如会议训练、特色旅游)等多种战略,构的媒体收益模式。例如博物杂志,微博粉丝已经达到千万人,交流活跃,带来巨大的广告收益[9]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单击链接,购买杂志、文创产品、定制信用卡,也可以参加特有的博物旅行项目。博物纸媒与微博、微信形成了互动共享、互动促进的融合发展局面。随着媒体融合战略的东风,我国科技期刊在新媒体领域势头强劲,有很多制约,但发展势头良好。科技期刊要把握时代机遇,开拓渠道,创新机制,与新媒体快速融合,深度融合,在更优质的发展平台上迎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为我国科技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篇2】期刊论文评语大全

  1.*负责杂志选题策划、采访、文章写作、编辑、约稿;

  2.负责跟美工沟通完成内容排班;

  3.杂志读者订阅、沟通、及反馈的处理;

  4.杂志官方微信每天消息整理、推送;

  5.了解it、互联网行业动态,整合优质采编资源。

  2杂志编辑岗位职责

  1、选题策划。根据杂志出刊原则,提出具体栏目的选题策划;

  2、采写。根据栏目和选题要求,制定采访计划并确保有效实施;

  3、约稿、组稿。根据栏目和选题要求,制定约稿、组稿计划,确保有效实施和编辑;4、市场策划方案撰写

  5、编辑部安排的其他工作。

  3杂志编辑岗位职责

  1.每月定期编辑整理《当代校园》杂志的内容,完成稿件的整理、校对,并配合设计进行版式调整等工作,使其准时出版。

  2.对图书、画册能进行有序的整理,*的审核、加工修改,保*图书、画册质量;

  3.了解客户提供的相关资料,对客户所需稿件进行撰写,达到客户要求;

  4.熟悉书籍、画册制作全流程,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

  4杂志编辑策划岗位职责

  1、熟悉杂志出版流程,协助主编进行杂志出刊的统筹安排;

  2、具备良好的文案功底,负责相关杂志某一栏目的选题、组稿、审稿、编校版工作,以及版面文章的采编、摄影、编辑等类工作。

  3、配合组织活动,协调志愿者工作。

  4、文字功底强;思维活跃;工作积极*高;责任心强;

  5、能够协助广告客户部完成相客户维护,配合完成公司组织的经营项目与市场活动。

  5杂志社美术编辑岗位职责

  1、配合文字记者现场摄影,被采用有酬。

  2、协同流程编辑,建立和管理图片库(含*和外购)。

  3、主导设计刊物整体版式和封面。

  4、根据执行主编、编辑部主任构思,设计重点栏目和文章的配图。

  5、协同流程编辑选图、制作图表。

  6、按要求组版、调整、在既定时间完成。

  7、编采部门安排的其他工作(如配合经营部门布置会场、设计杂志社形象广告、与客户协商完善其广告设计等)。

【篇3】期刊论文评语大全

  学术期刊是促进学术交流与发展的重要媒介,也是科研工作不断推进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参考来源。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术期刊正如所有其他传统传媒一样,都面临着数字化新时代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国内学术期刊应当与时俱进,积极借鉴和参考国内外优秀期刊数字化发展的优秀案例,努力寻找符合自身期刊向着数字化、信息化、全媒体融合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期下发展潮流,更快捷地为科研和学术等各方面提供优质的服务。

  1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当前我们已经迎来了数据密集型时代,越来越多的数据信息充斥于人们的脑海,这些繁杂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所以如何有效地推进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建设,促进期刊本身乃至期刊所服务的学科及行业发展,正逐渐成为整个学术期刊界重要议题之一。回顾期刊传媒近十年的发展态势,期刊正逐渐从“传统印刷”模式向“数字化+印刷”模式再到“全数字化传播”模式的转变,未来,数字学术期刊也必然会成为国内学术期刊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1]。目前,国外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发展已经形成成熟商业链并为学术成果的传播与分享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国内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起步尚晚,从应用推广及商业模式上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经过国家政府大力支持及诸多企事业单位研究人员与编辑从业人员多年的不断努力,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进程是令人可喜的。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建设主要依靠互联网的优势,构建更加丰富、功能完善的线上学术平台,在网上设置学术期刊论坛网站,让学者开展学术信息交流活动,促进网络学术期刊持续发展[2]。同时还能够在传统期刊的前提下深化与网络期刊的融合,助力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学术期刊未来应当始终秉承以内容为核心、以技术为支撑的理念,确保自身的健康发展,维持更加旺盛的生命力。现阶段,国内学术期刊因为数字化标准还没有正式建立,资源共享目标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同时还存在很多客观因素产生障碍,导致期刊网站无法做到对相关资源的有效整合,无法满足更多新型出版模式的要求[3]。而大部分学术期刊和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平台展开合作,运营模式难以得到保障,关系到各方利益的数据信息透明度不足,很多行为没有受到有效监督。但目前来说,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已经逐渐上线开放获取平台,让越来越多的读者更加便捷的获得所需求的学术资源,也颁布了很多允许开放获取的政策,这些因素可以让知识得到有效传播,推进社会发展,这也是学术发展的初衷。然而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依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要依靠相关专家学者在理论方面展开深入探索,为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2新时期下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方法

  2.1借船出海,精准定位

  国内学术期刊与国外期刊比表现为期刊总体数量大但规模小相对分散的特征[4]。因此,国内大部分期刊社尤其是只有单刊的编辑部受制于制度或资金等多方面原因,开展建设数字化平台既有局限性,也在短期内不易实现。但面对汹涌如潮的数字化新时代,学术期刊如何能顺应新时期的发展,关键是需要有“借船出海”的智慧与勇气。首先,要根据自身办刊资源与特色,借助现有国内外学术文献大型数据库分析平台,如Web of Science、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对学科内期刊排名、学科热门研究领域、自身期刊统计与评价报告等信息进行数据分析,明确所办学术期刊办刊的相对优势及劣势及精准定位办刊方向。通过数据库中高被引、高下载量论文和作者的分析,实时优化与学术期刊发展匹配的编委会、审稿专家群及重点组稿约稿作者群,提升稿源质量,促进学术期刊发展过程的合理布局。其次,要积极引入成熟的数字化平台和融入学科领域期刊数字集群集约化平台。学术期刊的数字化采编系统的搭建可以采用玛格泰克远程稿件处理系统、三才期刊采编系统、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等,通过借助大型数字化平台对投审稿全过程的数字化转换及与大型数字化平台的功能化模块的无缝对接,实现学术期刊出版流程速率和稿件管理效率的双提升。主动加入所属学科的学术期刊群集约化数字平台,通过分享集群化平台的优质资源,产出更加优秀的学术内容,增强学术期刊的传播力,提升学术期刊的行业曝光度、促进学术期刊对所属行业的服务能力。

  2.2深度加工,丰富形式

  学术期刊要在保证学术质量的基础上,加强学术内容形式上拓展与创新,结合数字化语境相关要求,保证所用表达形式与数字化更加贴近读者与用户,从而形成的期刊学术产品才能获得更大推广与分享,促使学术期刊的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5]。在以学术内容质量为核心的基础上,让学术内容产品不再简单从纸质版转变成PDF版和HTML版,而是进一步借助移动互联5G网络的快速发展,将与学术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动画及可分析数据等信息配套发布,增强学术内容的视听化与数据分析功能。利用大数据信息及可扩展语言标记功能,将学术内容数字信息进行知识单元标定并与其他单元进行动态关联,从而支持数据信息的深度挖掘,提高用户使用体验,也提高办刊工作效率。将学术期刊每一期出版内容或往期出版的具有影响力的论文进行数字化重组与深加工,形成以图片、声音、影像及精要文字说明的新资源,并在领域内具有影响力学术论坛、微信公众号及微博等新兴传媒上进行发布宣传,促使论文普适度的进一步提升,让读者能够更便捷、更直观、更快速地在利用碎片化时间了解学术期刊学术内容的最新成果与研究动态。学术期刊要积极丰富盈利模式,不断拓宽经营渠道,这样在数字化时代下才能为自身发展打牢基础。

  2.3打造数字化编辑队伍

  新时期下,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建设离不开一批具有编辑专业技能、学术专业知识同时还兼具掌握数字化技术应用的编辑队伍。编辑队伍的数字化建设关键是能使编辑从业人员通过了解和认识学术科技期刊发展的客观规律,让编辑从业人员意识到数字化发展大潮流下的潜在危机与重大机遇,从而促进编辑从业人员加强自主学习意识;同时,编辑队伍的数字化建设的重点是能够形成自上而下、科学合理的编辑队伍建设创新制度,通过制度创新为编辑队伍数字化建设创造必要条件;国家层面通过政策引导,学会和协会等层面则通过积极组织协调,各单位则主动组织调动编辑人员积极参与,从而为编辑的数字化成长和编辑队伍的数字化建设提供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

  2.4立体传播,跨类合作

  新数字化背景下,科研工作者已不是过去传统认识中深埋于书堆中足不出户眼不见天的老学究,而是能借助各种数字化传媒活跃于国际舞台上,助力世界科技、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学术期刊作为以服务科研工作者和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载媒,更应该在积累有大量科研用户的各种媒介进行拓展,不能再仅仅只依靠某一种方式进行传播学术影响力,否则不仅难以扩大更大的作者和读者群,还可能无法守住已有的忠实用户。因此,当前学术期刊编辑部要深入科研一线,瞄准微博、微信和论坛等拥有大量科研用户平台,借助自身的内容优势,主动积极全方位多渠道的与各类平台开展相关合作,实现全媒体布局、实现多渠道传播,打造立体化传播格局[6]。这也要求学术期刊在内容资源上要加大整合力度,充分考虑到各媒介的优势与特征,并结合各层次用户的需求,传播适当的内容,保证最大限度提升期刊影响力。学术期刊要尽快调整自身的战略规划,运营内容数字化建设,努力实现扩平台跨类别的媒介资源之间实现互通互联,这样有利于科研用户更加便捷地获取交叉领域和跨领域学科的学术信息,也有利于实现群体带动效应,从而塑造一批学术期刊品牌形象,不仅逐步积累了大量用户,也为自身转型升级打牢了基础,有利于新的盈利模式的顺利实现。

【篇4】期刊论文评语大全

  【摘要】作为大众出版的重要方向,科学技术期刊承担着发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传播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重要使命,在当前创新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大众传播开始进入融媒体时代,科技期刊也应与时俱进,以媒体融合发展思路,在内容、终端、经营等方面,改变传统经营思路,探索创新科技期刊在新竞争环境下的发展思路。

  【关键】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经营的内容是国王。

  【作者单位】孙宇科、齐齐哈尔大学宝莹、齐齐哈尔大学崔春泽、齐齐哈尔大学。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志代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15.014。

  媒体融合(MediaConvergence)最初是美国学者伊契尔·索勒·普尔在1983年提出的,信息技术认为会改变传统的媒体传播模式,向新的融合模式发展[1]。蔡雯等一开始把MediaConvergence翻译成媒融合,现在翻译成媒体融合[2]。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与媒体的深度融合开始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科技期刊为了满足用户不断提高的信息需求,在提供大量信息的同时,通过信息的整合、管理,用户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媒体融合发展是信息科技发展的成果,作为发布和传播前沿科技和信息的媒介,科技期刊在自身发展中,首先要做好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索,发挥科技期刊传播科研信息,发挥大众科普宣传的作用。目前国内科技期刊有6000多种。在媒体融合环境下,这些科技期刊纷纷试水媒体融合发展,其中有许多成功者,但许多效果不明显。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困境阻碍了期刊的长期发展。因此,客观认识媒体融合的特点,探索适合科技期刊发展的融合出路,成为当前科技期刊在当代媒体传播环境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的现状。

  科技期刊作为报道前沿学术进展和先进学术应用的媒介,对新技术具有天生的敏感性[3]。长期以来,科技创新一直摆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位置,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实力是我国立于世界民族林中的关键保障。在科学技术创新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期刊不仅汇集了科学技术的新信息,还引导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优秀的科学技术期刊可以帮助科学技术创新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优秀的科技期刊逐渐建立了品牌,拥有广泛的参加者。

  1、科技期刊开始重视传媒融合发展。

  作为传统媒体刊物,科技期刊在现代传播中,同样面临着和大众媒体一样的烦恼,那就是如何跟上时代。

步伐。特别是在融媒体时代,科技期刊也在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新策略。在对媒体融合策略的探索上,很多科技期刊受到来自新媒体的冲击,特别是纸质印刷期刊销量下滑,给科技期刊发展带来巨大挑战。科技期刊纷纷调整发展策略,从最初的纸质版出版刊物,尝试线上和线下同步传播的方式,增加“两微一端”互动模式,积极拓展各种数据库和平台等传播渠道。科技期刊从最初的只是通过PDF格式将期刊内容上传到网页上,供网友在线付费阅读,到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与受众的互动,再到通过微博、公众号等方式发布一些相关信息,不断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式。

2.部分科技期刊融合发展势头良好

近年来,部分有实力、有影响的品牌科技期刊脱颖而出,特别是利用媒体融合的发展方式,很多期刊以全新的面貌走进大众视线,并且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取得不俗成绩。媒体融合并不是简单地将纸媒和新兴媒体在形式上进行融合, 而是指全方位的、有效的多媒体融合[4]。多数科技期刊从最初出版网刊,到后来 “两微一端”的利用,微信公众号的普及,再到与其他平台的合作,逐步转变融合形式。比如,卓众出版从面向读者转变为抓住用户,从内容生产转变为产品开发,通过旗下的“24刊一报”逐步探索融合发展之路。该公司借助《汽车导购》杂志内容优势和聚客能力开发了“汽车导购APP”,下载量为数百万;创建的“第一工程机械网”已取得新突破;“知谷APP”“扳扳APP”等一系列平台的创建,实现了新媒体和杂志的深度融合,带动了杂志的转型,并通过移动端发布多媒体资源。《航空知识》除了注重内容服务、内容多平台分发,还辐射到新媒体领域的“三微一端”及今日头条等平台,并扩展到其他领域,比如,走进航空工业系列活动、航空旅游、航空夏令营以及航空产品等一系列服务内容。《暖通空调》强化了服务内容的多元化,增强了用户的黏性,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升。科技期刊的融合不仅传播了科技期刊品牌,而且满足了用户的多元化阅读需求,践行了科技期刊以学术研究助力创新型国家发展的职责。因此,在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下,当信息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国家性战略的时候,科技期刊更应主动担负起通过媒体融合发展实现科技信息传播和服务社会发展的重任,同时增强期刊发展的硬实力,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二、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科技期刊在探索转型的过程中,与众多媒体一样,也呈现了参差不齐的发展状态。因此,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虽然在融合范围、融合方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上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融合速度缓慢

科技期刊同报纸、电视和网络媒体等大众媒体相比,其在自身定位以及社会整体认知层面与大众媒介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在时效性和融合进展方面,科技期刊对媒介融合还不够重视。这导致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探索处于滞后状态。之所以出现融合发展滞后,是因为科技期刊作为科技知识普及和推广的刊物,在期刊发展定位上,更加注重期刊的专业性,相对淡化了其媒体属性。尤其是高校学报对媒体行业发展的前沿方式缺少关注,导致在改革和探索的过程中没有进行深入探索,影响了自身媒体融合的发展。

2.内容融合形式落后

科技期刊在内容生产上还是以原有的固定模式(投稿、编辑、出版、发行)出版,部分融合发展也停留在形式上(官网、公众号)。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开始进入多媒体融合发展的环境,媒体融合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吸引用户,需要对知识呈现、信息完善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有所区分,用精彩的内容增强用户对媒体传播信息的黏合度。这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本质。也就是说,内容为王依旧是媒体融合时代的内核。因此,科技期刊在内容上需要以媒体融合的方式进行深度改革。但科技期刊在探索媒体融合发展时忽略了内容的重要性,仅仅停留在技术上。这使得大部分科技期刊仅仅是将纸质期刊的内容以PDF图片格式上传到知网等论文信息分享网站,这样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方便读者阅读。

3.集约化发展成效不明显

从世界范围来看,集约化也是科技期刊融合发展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在集约化发展方面进行了探索,主动学习发达国家科技期刊运营的一些成功经验,积极尝试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模式,对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做出全新的探索,例如,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群、中华医学会期刊群和高等教育出版社高教期刊群等,但这些探索还有很大的空间。截至目前,只有中华医学会所辖期刊在科技期刊集约化发展探索过程中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2018年上线的“中华医学期刊网”平台深度集结了150余种优质期刊,全文收录近百万篇医学文献,领衔科技期刊集约化发展。

三、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

1.以内容融合丰富读者阅读选择

科技期刊在向读者传播前沿科技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担负着向社会大众做好学术传播的职责。因此,内容是其发展的灵魂,也是其生存的关键因素。优秀的科技期刊必然注重形式融合和内容生产的平衡。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需要在传播中改变传统枯燥的期刊语言,将其转换为通俗易懂的语言,特别是结合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阅读习惯,将各种前沿信息以碎片化方式传递给受众,让受众通过阅读链接等方式获得思考。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科研发展中的论文展示期刊,在进行期刊内容传播的时候,通过对科学话题進行趣味性解读,让读者在趣味化的语境中看懂前沿信息。

2.以平台技术融合拓展传播渠道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往往借助网络媒体的技术平台进行传播渠道的拓展和探索。虽然一些原因导致这种探索成效并不明显,但是以平台技术融合来拓展传播渠道是媒体融合环境下科技类期刊发展的不二法门。从简单的PDF格式上传,到制作专门的网页,到“三微一端”,再到融入各种数据库和平台,创建自己的APP,技术融合的方式在不断变化。在这个基础上,科技期刊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平台的技术优势,比如,微信公众号的互动功能,那么就能够更好地占有市场。此外,在平台技术融合探索上,科技期刊还可以从更多角度探索,除了一些常规的互联网平台融合,还可以探索其他接近受众的平台,如蜻蜓FM、豆瓣等。一些科技期刊在这些互联网互动平台上发布信息,通过音频、图文等方式,将前沿科技信息展示给用户,并且为用户提供讨论的平台。这不仅拓展了信息传播渠道,而且实现了信息的互动,为提升科技信息传播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3.以资源资本融合引领行业发展

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进步。作为传播科技发展前沿信息的科技期刊,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应该成为行业发展的领头羊。从科技角度看媒体融合发展方式,其主要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如大数据、“互联网+”等专业技术,而这些又是相关科技期刊关注的范畴。因此,科技期刊占据很大的资源优势,如果能够配以合适的人才,将这些互联网领域的先进技术运用到科技类期刊媒体融合的创新发展中,那么,全新的媒体融合方式必然会成为引领期刊传播效果提升的重要举措。当然,这需要科技期刊在发展中对媒体融合有足够深刻的认识,并且愿意在发展中引入先进科技,探索科技期刊发展新方式,同时引进专业人才,真正让先进科技助力媒体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喜涛,李永华. 从媒介融合到媒体融合的认知演进及其概念辨析[J]. 中国传媒科技,2017(4).

[2]李小燕,郑军卫,田欣,等. 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现状与发展方向[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1).

[3]辛亮,黄雅意,黄锋. 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的思维转型[J]. 编辑学报,2019(2).

[4]晏小敏,邓桂英. “互联网+”时代高校期刊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策略[J]. 出版广角,2019(6).

【篇5】期刊论文评语大全

  1.做好编辑部的编务工作,及时编制年度选题计划;做好增补选题的申报工作,年终进行分析总结并上报主管部门。

  2.做好来稿清点、检查、登记工作,向编辑与印制部门发稿,协助印制部门做好生产流程的检查、监督、落实,保存稿件,建立作者档案。

  3.受编辑部主任委托,审核编辑的组稿合同。做好编辑部的合同管理,督促合同的执行,处理合同纠纷。

  4.协助编辑部领导协调与主管部门的关系,及时向主管部门上报有关数据和材料。

  5.协助行政、财务做好季报、年报工作。

  6.做好编务系统、办公系统的信息录入和编辑部网页维护工作。

  7.负责编务方面的文书、档案、机要保密、来信来访等工作。

  8.与印制部门一道图书胶片的管理工作。

  9.按合同或有关规定核算当年新书和重印书的稿费、编校费、封面设计费、审读费等。

  10.完成编辑部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本文来源:http://www.pindukj.com/jiaoxuekaoshi/20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