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安全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

| 点击:

【www.pindukj.com--机械安全】

篇一:增长的极限 读书笔记

《增长的极限》

【美】德内拉·梅多斯 机械工业出版社

1.“现今对于自然资源和服务的占用早已超出了地球的长期承载能力??如果地球上的每个人都享受与北美同样的生活标准,那么在目前技术水平下我们就需要3个地球来满足总的物质需求??为了可持续地适应未来40年人口和经济产出的预期增长,我们就需要另外6到12个星球。”

文章中通过对世界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5项基本因素的运行方式进行对比举例,来告诉人们地球资源的开发程度是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增长,全球的增长将会因为粮食短缺和环境破坏于下世纪某个时段内到达极限,人类现今已经处于一个过冲的状态中。继而得出了要避免因超越地球资源极限而导致世界崩溃的最好方法是限制增长,即“零增长”的理论。报告中表现出的对人类前途的“严肃的忧虑”以及对发展与环境关系的论述,对我们认识到当前环境资源问题起到极大地警醒作用。书中建立的world3模型,这种方法是有它的局限性的,首先这些关键变量比起真实的世界简单很多,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比真实的世界简单而抽象很多。这是所有模型都有的局限性。模型只能是真实世界的一个抽象和简单化的反映,不可能完全的精确的来预测未来。另外有些实际的数据并不清楚,比如到底地球上有多少石油储备,更重要的是将来的发展趋势也并不清楚,比如到底未来人口会以什么速度增长,以后政府会出台什么政策,这都很难预测。 我们如果不考虑具体的数字,具体的分析,只考虑这本书的前提和结论,人口持续的指数性增长,如果经济持续的指数性增长,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的生活都越来越好,最终地球肯定受不了。就是作者开始预计到的一个星球将难以承载我们人类的生活。

如果当时人们看见这句话的时候还有不确信,那么如今看来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深刻的警醒。我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历,用自己的双眼见证资源的锐减,环境的恶化。以现在几乎每天都要面对的雾霾为例,这并不是中国独有的,1952伦敦的雾霾,1962年德国鲁尔区雾霾危机,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污染以及日本的水俣病。中国当前的状态如同过往的欧美国家,为经济发展而对资源大肆的开采利用,由此导致了环境的严重恶化。但只有当对环境的破坏真的危及到我们自身的时候,我们才开始转移视线,关注这似难以挽回的局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人类已经可以站在外太空看到我们这个蓝色的星球,这么多年的努力也让我们认识到,这样的星球迄今为止只有一个,资源的过渡利用终将让我们走向灭亡人类的地球还能支撑多久,从我们发现“对于自然资源和服务的占用早已超出了地球的长期承载能力”之时起就需要我们开始重视这个问题。

2. “想象:没有想象的行动是没有方向的和虚弱的。付诸实践的想象毫无用处的。

网络:一个网络是没有等级的,它是平等连接起来的网,它不是靠强制、义务、物质激励或者社会契约连接在一起,而是靠共同的价值观联系在一起。他们知道有些任务只能共同努力来完成,而靠单个的力量是永远无法完成的。

说真话:谎言会扭曲信息流。如果信息流被扭曲,一个系统就不能正常运转。系统理论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信息不应该被扭曲、延迟或被隐瞒。

学习:无论你做什么,都要谦恭地去做。人类无知的程度之深,远远超过我们大多数人愿意承认的水平。学习意味着用活力和勇气探索新的路径。

爱:没有耐心和宽容,就没有人能够自由的学习。在紧急与耐心、责任与宽容的明显对立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需要同情、谦卑、头脑清楚、忠诚、以及最难得、看来也是所有资源中最短缺的一个词——爱。”(P246页)

运用world3模型对地球资源环境进行分析后,最终为我们指出必须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才能实现人类与地球的长久共存。这五种工具的提出在这样一本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书中显得格格不入,但这五种工具对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建立起到的是更深刻的内在作用。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这种日益加剧的紧张关系,象以往一样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利用机械和物质的手段去解决已经成为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当前这种日益尖锐的人和自然环境的矛盾,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使人们向自然索取的力量和范围无限扩张的结果。为了解决人和自然环境的矛盾,必须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一切行为和作用提升到人类理性的、自我约束的伦理道德行为高度去认识和研究才有望得到解决。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需要建立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思想基础上,应当包括国际环境公正、国内环境公正和代际环境公正。首先国际环境公正意味着各地区、各国

家享有平等的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利和可持续发展的权利。人是生而平等的,我们有平等的权利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不仅是富人的需求得到满足,更要考虑到满足世界上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其次是资源公平,我们的资源利用不仅是占有地可以开采使用,而是全地球人均有的使用权利,限制发达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滥用;世界各国对保护地球负有共同的责任但又有所区别,工业发达国家应承担治理环境污染的主要责任;建立公平的国际政治经济和国际贸易关系以及全球共享资源的公平管理原则。其次一国国内的环境不公正现象同样会加剧环境的恶化,造成生态危机。首先应考虑到要减小贫富差距,实现自然资源的公平利用。加强政府监督管理的力度,对工业企业实行严格监管,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减少污染浪费,提高公民的素质加强国民教育使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环境公共政策的制定中重视环境公正和公共资源的公平共享等。代际公正原则就是要保证当代人与后代人具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建立自然资本的公平储备,实现维持生态的可持续性,实行代际补偿等方法。当代人应当对后代人附有道德责任,满足代际公正的条件,子子孙孙无穷尽才是我们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目标。这五种工具的意义是要我们人类从自身开始建立我们自身的能力,用人的力量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但是文中所表达的实现共同富裕的希望确实不切实际,仅以中国来看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的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用贫富差距来刺激经济发展,最终提高全民的生活质量。如今贫富差距在中国极大地拉大,资源利用的分层不断加深,许多人提出疑问:我们节援,是否真的会帮助到缺水地区。可持续发展并没有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现在富裕的人减少消费,减少浪费,甚至降低生活质量,而现在的穷人可以增加消费,提高生活质量。这对于当前的社会来说的确是不可能实现的。再看现在的世界贫富差距是在增大而不是减小。国家之内可以通过宏观调控等方式进行调节,而国际中资源差异大的贫国与富国的差异是难以改变的。一国的作为甚至可以影响整个地球,比如巴西大量砍伐热带雨林,导致全球变暖,造成了其它地方的海啸和旱灾。

这本书是1972年写出的,三十年后又再一次进行编写,书中对未来的预测在今日看来并没有完全实现,因为我们对地球还有许多未知的地方,但是这本书所敲响的警钟振聋发聩,我们的地球在当今的人口资源环境下超负荷的运转终有

一天我们要承受人类自身所带来的祸患。全球气温一天天的变暖,海平面一天天的升高,淹没的不仅仅是马尔代夫,更是人类的未来。

不过这样过分悲观似乎并不完全正确,人类已经开始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所做的许多努力并不是徒劳,太阳能风能资源的利用逐步替代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俄罗斯的经济危机让我们看到过分依赖资源而不进行革新终是自取灭亡。资源大国的资源也终有枯竭的一天因此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变得十分重要,在人类生活的网中没有人是独立的存在,因此也没有国家是独立的存在,我们是在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共同发挥想象,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对可持续发展抱有信心,归根结底是对人类抱有信心。

篇二:增长的极限读后感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

书中说,增长的极限是“吞吐能力”的极限——维持人类、汽车、房屋和工厂维持运转所需的能量和物质流的极限。贯穿整本书的难点是我们如何理解和描述大大超过地球承载量的人口和经济增长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后果。增长的极限曾经是遥远的未来,但今天它们已经广泛存在。崩溃的概念曾经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但今天它已经进入公众谈论的话题。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现象是过冲,所谓过冲是指走过了头,意外的而不是有意的超出了界限。至于产生过冲的原因:一是因为有增长,加速或过快速的变化;二是因为有某种形式的界限或阻碍,超出这种界限或阻碍,运动中的系统就会变得不安全;三是因为在感知或反应上存在滞后或事物,无法努力将系统控制在其界限之内。

我们人类所生长居住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个小行星,就像是汪洋大海中的一艘航船,虽然地球在我们人类看来是一个庞然大物,但终究是有极限的,因此,人口不能无限增长,资源也不能无限地供人类消耗浪费。书中提到了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工业的增长呈现指数型增长,并提出“人越多越穷,越穷人越多”,用一系列理论加实际证明此观点。现在,不论是人口还是资源的消耗,都已经接近地球承载能力的极限。并且,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污染物和废弃物等都已接近极限。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总是不断的增加对这些资源的需要程度,未曾注意人类在许多方面已经超出了地球的承载能力之外,已经超越了极限。对于曾经的我们来说,增长的极限曾经是遥远的未来,但今天它们已经广泛存在。

因为在看书之前,我们进行了关于全球变暖相关问题的讨论,讨论过程中也提到了臭氧,而本书中用一章的内容,讲解了臭氧的故事,

从增长讲到臭氧空洞,使我对于臭氧的情况有所了解。书中将臭氧的故事作为一个超越极限的案例讲述,关注的是同温臭氧层吸纳人类制造的氟氯化碳化学物质有限的能力。由于氟氯化碳生产的增长,使得臭氧层的减少,在极限过后甚至形成了臭氧空洞,人们都知道臭氧对有害紫外线的吸收是起到重要作用的,臭氧层的减少对人类的影响是很严重的。在意识到问题之后,人们开始减少、禁止使用氟氯化碳,适应没有氟氯化碳的生活。根据这个故事,可以使我们看到对于生态环境情况的预测是必要的。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如果说总是在产生过冲之后,总是在达到极限的时候采取措施,对我们来说都是没有好处的。而我们现拥有的技术,运用World3模型,能大致的估计有限的世界增长动态。

随着人们技术的发展,我们能看到世界人口、物质生活水平、福利指数等,和以前相比都产生了大幅度的增长。然而,这些增长几乎已经达到极限,如果根据图形来看的话,机会是平缓的曲线增长了。但是,技术不是万能的。指数增长虽然是一种高速增长的模式,但是具有欺骗性。因此,当我们一旦认识到指数增长所具有的不可控制性的时候,我们所剩余的反应时间就已经不多了。而世界的人口、工业的增长如今正呈现出指数增长的态势。再加之分配模式的不合理,贫富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我们生活的生态环境污染在增加,资源在减少,这对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是很危险的现象。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增长,资源使用的不断增长都是一个有基数,以指数形式呈爆发增长,基数越大,增长的态势就越不可遏制,不断恶性循环,最终的恶果还是要人类自己承担,资源本来就是有限的,各种增长的不断遏制只会耗尽地球,直至耗干。经济增长虽然十分迅猛,但是因为其过度消耗资源而呈现出病态的形式,地球的资源师有限的,总有一天

会消失殆尽,所以,且用且珍惜。

虽然谈论的很多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也许是无关痛痒的,或是现在看起来都是一些小问题,但是我们应该拥有一个危机的意识,知道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是有自身的极限的,不能随意浪费。因为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物质扩张和积累,更应该是可持续发展。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努力做到最低程度的使用不可再生资源,避免破坏可再生资源,最大效率的使用所有资源。

我们所生活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循环系统,某一环的缺失和破坏都会导致整个生态的不平衡。持续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一个生态经济系统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预测可能发生的变化,模拟结果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如果人类不能约束自己的贪婪欲望和增长速度,最终的崩溃都是不可避免的;也只有将增长速度降下来,社会才有可能实现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 生态系统的改善也许不能直接让我们看到好处,但在长期发展的社会生活过程中,我们终会看到我们的所做不是徒劳。

篇三:《增长的极限》一书读后感

擦肩而过而又受益匪浅的一本书读《增长的极限》“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重复的,但真理可以———特别是当真理被既得利益所否认而被新的信息所证明的时候。”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丹尼斯·米都斯领导的四位年轻科学家受罗马俱乐部的委托,撰写了《增长的极限》一书,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在一个有限的星球上无止境地追求增长所带来的后果。这本书震惊了世界并畅销全球。记得大学四年级的时候,让各系的优秀教师开办讲座,以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山大经济系蔺子荣副教授在讲座中提到了《增长的极限》这本书,当时我国刚刚改革开放,正要把“四人帮”造成的损失夺回来,“时间就是金钱”之类的口号由南渐北,风行一时,我辈自然无法理解《增长的极限》,也觉着蔺子荣老师讲座中的某些内容未免有些杞人忧天(蔺老师讲座中谈到一个人一生要呼吸多少立方空气、吃掉多少吨食物、喝掉、用掉多少吨水,都接近天文数字)。参加工作后,一次出差的机会,偶然看到《增长的极限》一书,顺便买了一本,胡乱翻了翻,认为那是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恐慌,距离我们还很遥远,就扔在了一边。年底,上海外贸学院副院长刘光溪回鲁探亲,交谈中,对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环境、资源的压力,都表示了忧虑,我便重新阅读了《增长的极限》一书。当我再次阅读这本发展学的经典原著的时候,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虽然所处的时代环境已经和32年前发生了巨大的差别,但“持续的发展何以可能?”这一经典的问题仍然萦绕在人类面前。30多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又好像什么变化也没有发生,世界应该重温一下《增长的极限》了。1972年做出的预言到现在变得那么更加真实、可信,然而正是由于忽视了这些预言,世界已经浪费了30多年的宝贵时间而没有采取行动。30年前,大多数经济学家和许多实业家、政治领袖以及第三世界的创业者都站出来对增长极限的观点表示愤怒。但是,事实终于证明了关于全球生态制约的观念并不是荒诞不经的,这些的的确确限制了实物增长,并且对我们为实现我们的目标而选择的政策能否成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史已经证明,人类社会只有有限的能力能在短期内采取明智的、有远见的、利他的但却对一些重要角色不利的措施来对这些限制做出反应。《增长的极限》再次拉响了警报,号召我们在为时已晚前采取行动。冰盖正在融化,新鲜水源正在消失,鱼类和森林正在枯竭??尤其对于身处工业化进程高速进行的中国而言,庞大的人口负担、高速的工业增长和严重的环境污染更为我们未来前进的征程平添了几许阴霾。党中央高瞻远瞩,7月28日在全国防治非典大会上,总书记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紧接着,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首次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对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非常明显,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不协调问题,一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不协调,另一个是经济增长的代价太大、资源消耗量太大。以提出科学发展观那一年为例,gdp为1.4万亿美元,占世界4%,但原油消耗2.6亿吨,占世界消耗7.4%,原煤消耗16亿吨,占世界消耗31%,钢材消耗2.46亿吨,占世界消耗27%,水泥消耗8.5亿吨,占世界消耗40%。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没有明显改观。gdp达到21万亿人民币,占世界的5.5%,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15%,其中,钢材消耗占世界消耗30%,水泥消耗占世界消耗54%。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总书记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指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的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正式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正在高速发展中,我们必须了解到自然资源对经济高速增长的限制,人类活动对自然和社会的破坏,只有了解了增长的极限,

我们才能找到一个可以持续的发展模式。增长的极限曾经是遥远的未来,但今天它们已经广泛存在。崩溃的概念曾经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但今天它已经进入公众谈论的话题,尽管它仍然是一个遥远的、假设性的和学术化的概念。

本文来源:http://www.pindukj.com/anquanguanli/5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