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安全

传统园艺

| 点击:

【www.pindukj.com--建筑安全】

篇一:中国传统园林与中庸思想

《中国建筑史》有感

——士人“入世”思想与中国山水园林的发展

摘要:园林与风景建筑作为特定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建筑类型,自古以来就受到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传统思想影响,促进园林与自然山水相互协调与融合。这种“天人合一”思想让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另一方面,山河的壮丽景像万千又启发人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的无限激情。而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高目的,综合多种造园手法,以中国古典哲学为背景,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充分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入世”思想源于经典儒家思想,造园者们携治世报国之不如意投身于山水园林的建造,使得园林于士人“入世”思想中升华而发展。

1.中国园林史概要

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文明社会初期,人们只把自然环境当做略猎、渔樵、游娱等物质享受的场所,如商、周时期的“囿”、“苑”、“台”等。汉代的帝苑也属皇帝的猎场、庄园和离宫的性质,除宫殿外还搜集全国的奇珍异果鸟兽,园林的定义较为模糊。汉代至南北朝,乱世中人们的回归自然思潮兴起,儒家冷落道家兴起,清谈和玄学成为风尚人们对山水的认识从物欲享受提高到“畅神”的纯粹精神领略阶段,帝王造园受当时思潮影响,欣赏趣味向自然美方向转移,如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曰:“会心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世说新语》)。可见时人审美情趣的转变。此时山水诗、山水散文、山水画山水园林四种艺术形式诞生。新的艺术形式与山水园林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这一时期是我国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的奠基时期,也是由物质认识转向美学认知的关键时期。

六朝以后,唐宋时期园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造景能力全面提高,山景水景渗透融合,整体和组织能力水平提高。主要表现为:1)理景的普及化2)园林功能生活化3)造园要素密集化4)造园手法精致化。此时文人园林兴盛,数量多形式多,自然野趣多,除琴棋书画、古玩品茶外,花卉观赏也开始盛行。

明清时期园林发展进入成熟期,明朝帝苑并不发达,受朱元璋“祖训”影响“凡诸王宫室,并不许有离宫别殿及台榭游玩去处”(《大明会典》),受明代奢靡为戒,宣德之后渐有兴作,嘉靖达极盛。入清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康熙平定国内反抗,政局稳定后大兴土木,以北京香山行宫、静明园、畅春园和避暑山庄为盛,规模宏大,后有圆明园扩建,苑囿发展极盛。清代苑囿理景思想是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而江南一带风景优美是清苑囿造景创作的源泉。清苑囿不同于一般宫廷建筑讲究轴线对称、崇台峻宇,极其严肃隆重,苑囿建筑出朝向有一定限定外,其他多较活泼布置,轻松多变。由于皇帝苑囿规模大,常需巧用地势,造景理水,花木配置常群植而私园多孤植。

2.“入世”思想与山水园林的产生

2.1“入世”思想的来源

“入世”思想源于儒家积极的人生态度,所谓“君子忧道而不忧贫”,蕴含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情怀。儒家讲求直面现实社会,力求探索一条改造客观世界的道路,即便是个人的修身养性,最终也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孟子谈道孔子:“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一向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但实际上,不管天下“有道”“无道”,孔子似乎没有一点退隐的意思。为了改变这“无道”的世界,尽管他四处碰壁,

却百折不挠,骨子里还是那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儒家的这种积极“入世”的观念为执政者所采纳,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哲学根本。此主张为汉武帝所采纳,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鼓励士人参政“入世”的方式巩固了历代帝王的统治。

2.2“入世”思想下影响的山水园林

中国的文人,从先秦开始,一直是文化的中坚,在“出世”与“入世”两面的形象出现。汉代至六朝时期,道家兴起,清谈与玄学成为思想风尚,隐逸之风盛行,有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或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山林隐居,虽从物质审美引领到精神审美上,但与“学而优则仕的”的道统下终难以为继,不得不走向“愈世同尘,随波澜以俱逝”之道路,士人便于此“入世”与“出世”两面的形象同时出现。

北宋的朱长文于苏州建园“乐圃”,他于园记中说:“用于世,则尧我君虞我民......故不以轩冕肆其欲,不以山林丧其志。”作为儒者,他把造园看作是一种修生身养性之举。东坡先生在《灵璧张氏园亭记》中说道“使其孙开门而仕,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隐,则俯仰山林之下......无适而不可。”从儒者来看,在家治园隐居,是种养生冶性,行义求志之举,和做官道理一致。这就是儒者“身在江湖,请驰魏阙”心态的表述。儒者追求在于治国平天下,居于江湖山林,那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儒者的造林指导思想任然是“入世”的。

人格独立一直是是世人们追求的目标,唐宋时期,士人为缓解外在压力,彰显人格精神的独立自由,付诸于造园赏园的审美实践,园林便成为他们皈依的理想净土和文化桃园。失意的士人们便可“文酒聚三楹,晤对间,今今古古;烟霞藏十芴,卧游边,山山水水” 。士人造园本意想创造一片净土,但造园者心中常怀“入世”之心,难忘世俗与牵绊。所以唐宋后园林日趋世俗化,园林中充满居住、待客、宴乐、读书、礼拜道佛等世俗生活内容。古 代后期园林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多。

综上所述“入世”思想与士人造园表面看似相矛盾,造园者本想寄情于山水,忘却世俗的烦恼,因而寄情于山水园林,殊不知无形将儒者的治世思想带入,所以儒者造园理景的指导思想仍然是“入世”的。

3“入世”思想与山水园林的发展

六朝以后,随着园林的发展,园林由都城向地方扩散,原本由帝王、贵戚所有的园林想士人、甚至平民推演。各地相继出现似园,也兴起了一股造园热。随着园林的普及,两晋以来的最求自然野趣的园林被加入更多人工建筑,园林和生活结合更加紧密。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职三年时,凿留井、浚西湖、筑白堤,经营了怎个西湖景区,并提倡“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并重。这对唐以后的园林发展起关键作用。同时白居易、柳宗元等文人的文,也对提高整个社会的自然审美水平有着重要作用。他们亲力亲为着手造园,研究园林审美标准、处理手法,大大提高了造园理论与技巧。士人以积极的治世情怀造园理水置石,将自身理想与情节附于山林,用“入世”之态度,去完成“出世“的事业,此即“身在江湖,情驰魏阙”之意。

宋朝之后,大量的文化载体开始出现,品茗、文玩、音乐、绘画、书法、诗词、对弈等、大大扩充园林文化内涵,普遍进入士人生活,成为园林的文化内涵。随着山水诗文、山水画的发展、园林审美也得到提升,如色彩上的白墙靑瓦、栗色门窗无不收山水诗画的影响,表现文人淡雅的追求。每景冠以诗文画一的名称,并用各种匾联、题刻和诗文加以颂扬,增强了园林景致的文化感染力。许多绘画题材环境小品将其赋予文化含义,如莲、梅、竹、兰等植物通过文学化处理,使其成为园林审美文化的一部分。如周敦颐之爱莲,因其虽出淤泥而不染,莲之高洁美丽也正是其处世立身之体现。有不少以绘画题材渗透 文人性格与审美

情趣的园林,如苏州的沧浪亭、扬州的个园等。特别是扬州的个园最具代表,其中“个”字本身就是竹叶的结构,中国国画画竹的基本笔法就是写“个”,得名“个园”。其意在体现园主刚正不阿,虚心向上的处世之道。“个”字的选取也侧面体现园主的绘画学识与艺术修养,园中“竹”景的布置为园主精神内涵的体现。步入个园,迎面热情好客的万万轩修竹。无风的日子,院内静如止水,波澜不惊;有风则如万马奔腾,波涛汹涌。竹于园中不只是风景,更是精神的寄托与表现。这些内容的出现 ,提升了园林的审美情趣,使早先的园林只是作为士人解脱自己、寻找自然的去处,真正成为了能够为士人提供隐逸的快乐和修身养性、行义求治之所。

4总结

六朝以后的园林转折期发展虽然以儒家的冷落与道家的兴起为发展背景,但纵观历史发展,中国士人也总是以“出世”和“如世”两面形象出现,士人虽于想乱世中寄情山水却又受牵与社会责任,处于一种难舍世俗牵挂又想获得隐逸乐趣的自我矛盾中。所以唐宋以来士人造园理景依旧受“入世”牵绊,日趋世俗。而正是这种趋势,为园林发展引入跟多诸如多元文化载体的出现和理景治水造园技艺与审美品位的提升。所以士人以积极的治世情怀造园理水置石,用“入世”之态度,去完成“出世“的事业,此即“身在江湖,情驰魏阙”的儒家入世情思,并使得园林获得巨大的发展与成功。

【参考书目】

[1]《中国建筑史》潘谷西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著 上海人名出版社

[3]《说园》陈从周 书目文献出版社

[4]《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

[5]杜学霞.白居易晚年的中隐生活[J].新闻爱好者,2008(12);138

[6]陈植,张公驰.中国历代名园选注[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3

篇二:园林艺术

园林艺术课程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专业:工业设计

班级:101

姓名:王焜

学号:2010061002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题记】: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件综合性的艺术品,是由山水、建筑、花木等合成的综合艺术体系,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准和审美价值。它凝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和社会审美意识的精华,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它既体现了自然山水的优美姿态,又涵盖了传统建筑艺术、花木栽培、堆山叠山、理水造池及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体现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统一。使得中国传统园林在世界园林中独具韵味,风流千载,具有令人折服的艺术魅力和不可替代的唯一性。

【关键字】: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特点、意境美、弘扬、发展

【正文】:

一、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特点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一)、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

(二)、分隔空间,融于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为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因与借、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如此,则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互相渗透的作用。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蓝天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

(三)、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四)、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与西方系统园林不同,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婀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其意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

二、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美的创设

对于意境的追求,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由来已久。而追求意境的优雅和深邃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的本质就是意和境的契合。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美的创设离不开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四点艺术特点及造园手法。叶朗认为:“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作和欣赏”。在崇尚自然式山水布局的同时,中国传统园林的独到之处,就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创造出令人神往的美的意境。我国现代著名传统园林建筑学家陈从周在其名作《说园》中说:“园之传,赖文以存,园实文,文实园,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又说:“中国园林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实以诗文造园。”

中国传统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就是园林意境的创设和欣赏。古代的造园艺术家往往又是画家或诗人一类的文人雅士,因此中国传统园林很早就是按照诗和画的创作原则行事的,重视神似与韵味,追求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展现一种朦胧、含蓄的美、最终达到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中国传统园林就是以抒情言志为其主要艺术内容, 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花、雪、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而且中国传统园林内的匾额、楹联、诗文、碑刻不仅是一种能烘托园景主体、形成古朴典雅气氛的装饰,同时又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运用于意境鉴赏指引,深化意境的内涵,记述典故、命名点题、抒情喻志,对园林景象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作为造园者,文人士大夫将自己的苦乐悲欢,种种情感、志向、意趣投射到造园景物的塑造中,潜埋在园林景观的间架中。使游赏者畅游其中,所领略到的不仅是感官上美的享受,还能够从中获得不断地情思激发和联想,从而使自然美景升华为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 [1]

中国古代园林与西方传统的规则几何式园林迥然不同,它是以自由、变化、曲折为特点。它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做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形成了自然式山水风景园的独特风格。清代钱泳《履园丛话》中提到:“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造园如作诗文,其风格往往寄托园主的感情、意愿或理想。也体现所谓“情景交融”的意境,给人以一个完整的印象和耐人寻味的深度,使得审美的情趣跳入更高的境界。

总之,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的创造就是要让观赏者在游园时,通过景语的媒介作用,获得体验与感受,并结合自身的经历和认知,同观赏对象进行心灵的悟对与交流,由情景交融达到身心愉悦乃至精神上的升华。而且,中国传统园林它并非简单模仿自然或再现生活美,而是以丰富的形体结构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体现出中国人独特的人文观和审美精神,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体现。

三、对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美的弘扬与发展

随着目前国内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特别是城市化步伐速度的加快。中华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艺术逐渐的被人们忽视。缺失了文化特征和民族气质的城市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毫无美感和个性可言。并不具有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而就在国内欧陆风盛行的同时,因为中国园林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国外却掀起了中国传统园林研究的热潮。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传统园林起源的我国应该怎样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使之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喜爱呢?

(一)、现代园林艺术将在继承传统园林艺术的基础上向前发展

随着现代人观念的改变,园林设计就必须考虑人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变化,在传统园林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时代印痕的现代园林艺术。现代园林设计只有充分考虑这些变化的因素,方能在汲取传统文明的基础上,创造出现代园林艺术的辉煌。

(二)、现代园林设计要坚持地方特色

首先,园林创作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体现当地传统建筑的风格,周边花木的协调和地方工艺特色的应用,传统地方建筑材料的运用。例如,各地庙观、民居、店铺和廊舍等地方建筑均各有特色。借鉴其造型、色彩、装饰和空间布局手法进行园林创作将有利于园林建筑地方特色的表现,即保存了传统雅素的基调,又富有浓厚的地方风味。如北方传统建筑的稳重大方,江南秀丽典雅,岭南的畅朗轻盈,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总之,只有坚持地方特色,现代园林方能凝聚强大的吸引力。

(三)、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一步丰富发展传统园林的景观

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同样可以创造出像传统园林那样自然、高雅的空间。各种新型材料的

质感和色彩也有助于表现现代园林建筑的轻快明朗的性格。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为园林建筑中的造型、结构、安装和装饰等方面创造了许多新的表达手段。

现代声光电技术的发展将大大丰富新颖的园林景观。如各类声控喷泉和水幕所发出的美妙声调与旋律,利用电子技术创造的“动感雕塑”和运用光影变化产生的神话般的境界等等,都是传统园林无法超的艺术效果。进一步探索高科技带来的表达手段,已成现代园林工作者面临的“当务之急”了。

(四)、将现代生活题材融入到园林当中

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题材增添了新园林与新建筑的创作内容,构成了与传统园林迥然不同的情趣。现代园林与雕塑、壁画、园艺、诗文的关系更为密切,结合造园的主题思想,运用各种景观小品的形式更为多样,表现出新时代明朗、开放、亲切和轻松的气氛,增加人民的生活情趣,体现出新园林内容的方向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从而丰富和活跃不同对象的情趣和要求。

在园林建设中,弘扬传统文化实际上包含双重内容:其一是继承,即以现存的定型的文化为核心,对园林景观进行再现和挖掘,旨在沟通人民对园林意境的感受,情趣的陶冶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播等。其二是发展,有发展也谈不上弘扬,我们提倡的发展是指继承基础上的发展,没有继承也就无所谓发展。发展是在传统园林文明的基础上注入新的现代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去创造新的园林景观。这也许是一种碰撞后的融合和传统基础上的超越。

【参考文献】:【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39页

【2】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l981年版.第67页

【3】 张莉莉.中国传统园林意境之美研究.山东大学

【4】 李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艺术鉴赏.四川建材.2007年第3期

【5】 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特点及其继承与发展

【6】 张劲农.文人园林与山水情怀.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7】 查雪妮.浅析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的组织规律——以拙政园为例

【8】 何向东.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特色.《龙岩学院学报》.2002年第02期

篇三:中国传统园林树木园林应用分析

中国传统园林树木园林应用分析

——历史中的园林树木

张继力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简要介绍不同时代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的园林树林应用,包括树木种类和简单的配置手法

关键词:园林树木应用 植景配置手法 园林树木种类

1.引言

山,水,植物,建筑乃是构成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园林树木随着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不断丰富其种类,增加其配植手法,直至今日,已成为园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2.历史中的园林树木

2.1萌芽期

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商﹑周﹑秦﹑汉。此时贵族宫苑和皇家的宫苑园林兴起。 园林树木应用的萌芽期,主体为自然树,主要应用为生产,辅以景观使用。

商周的奴隶主贵族把树木看做一个民族,一个部落的象征。《论语﹒八佾》:“哀公问社于宰我,宰对我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社即社木,也就是象征民族﹑部落的“社稷之木”。分别把松树,柏树,栗树作为夏﹑殷﹑周的社木,足见古人对树木的重视和崇敬。根据《诗经》等文字记载,至晚在西周时的观赏树木已有栗﹑梅﹑竹﹑杨﹑柳﹑榆﹑桐﹑梧桐﹑梓﹑桑﹑槐﹑楮﹑枫﹑桂﹑桧等品种。周定王时已有两旁栽种行道树的做法,并且把它作为治国措施。赵国的赵圃,广植松柏。

春秋时晋国鉏麑“触槐而死”,《家语》载“齐君为国,奢乎台榭,淫乎苑囿”说明当时不特国君有园亭之乐,其中有树木,粗具绿化端倪。

秦“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表明当时行道树的种植情况。 汉武帝时期,上林苑“林麓泽薮连亘 ”天然植物极为丰富。人工栽植了大量的树木,见于文献记载的有松﹑柏﹑杨﹑柳﹑榆﹑桐﹑梧桐﹑梓﹑桑﹑槐﹑竹等用柴林,桃﹑李﹑杏﹑枣﹑栗﹑梨﹑柑橘等果木林以及桑,漆等经济林。司马相如在《上林赋》描写到“于是乎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朴,梬枣杨梅,樱桃蒲陶,隐夫薁棣,答沓离支,罗乎后宫,列乎北园。崒丘陵,下平原,扬翠叶,扤紫茎,发红华,垂朱荣,煌煌扈扈,照曜钜野。沙棠栎槠,华枫枰栌,留落胥邪,仁频并闾,欃檀木兰,豫章女贞,长千仞,大连抱,夸条直畅,实叶葰楙,攒立丛倚,连卷欐

佹,崔错癹骫,坑衡閜砢,垂条扶疏,落英幡纚,,纷溶箾蔘,猗狔从风,藰莅卉歙,盖象金石之声,管籥之音。偨池茈虒,旋还乎后宫,杂袭絫辑,被山缘谷,循阪下隰,视之无端,究之无穷。”可见树木种类之多。上林苑内的许多建筑物因其周围的种植情况而得名,如长杨宫,葡萄宫等。此外苑内还有好几处面积甚大的竹林,谓之“竹圃”。还有群臣远方进贡的三千余种“名果异树”。从上述这些情况看来,上林苑无异于一座特大型的植物园。张骞出使西域,初次可能由波斯地区输入外国植物 ,其中包括西域植物如丁香葡萄之类。这应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工引入园林植物。

东汉兴建庄园,数量不如西汉多,规模远小于西汉,但是园林的游赏功能已上升到主要地位,因而比较注意造景的效果。其中构筑假山和理水的技术开始发展,为以后与园林植物的搭配奠定了基础。出土的东汉画像砖,画像石描绘了住宅的绿化情况,有庭院和公共互动场地的划分,包括园林树木摆放的位置和数量等。这说明,树木作为一种重要的园林要素已被世人发觉。仲长描绘过他理想庄园的景象:“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

2.2转折期

园林的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此时战乱频发,中国社会处于分裂状态。民间私家园林兴起。佛道教盛行,推动寺观园林的兴起和园林树木在宗教场所的应用。园林美学思想初步确立,奠定中国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这一时期,园林树木作为观赏的用途和生产﹑经济的用作并行。园林树木造景的手法开始形成,配合构筑山石﹑理水一起在园林当中使用。

园林植物的品种繁多,专门用作观赏的花木也不少。树木作为观赏的对象,在当时文人的诗文吟咏中已经有很多了。梅,桑﹑松﹑茱萸﹑椒﹑槐﹑樟﹑桂﹑枫等,均作为观赏树木。

皇家园林大多注意奇果异树的收集。《邺中记》记载:华林园内栽植大量果树,多为名贵品种如春李,西王母枣,羊角枣,勾鼻枣,安石榴等。景阳山南之百果园,栽植不同种类的果树林,每一种果树丛植成林。

私家园林中园林树木用障景﹑点景的手法与山水配合作为造景的主要手段。《洛阳伽蓝记》中提到住宅院的绿化情况:“??树响飞嘤,阶从花药??”。玄圃的“乃傍门列修竹??”利用竹子和其他巧妙的把园子障蔽起来。石崇的金谷园中,植物配置以树木的大片成林为主调,不同的种属分别与不同的地貌或环境像结合而突出其成景作用,例如前堂的沙棠,后院的乌椑,柏木林中点缀的梨花等。

文人,名士们所“经始”的别墅,更注重“带长阜,倚茂林 ”的天然清纯之美。。

寺院绿化不仅承担着生产的经济运作行为,还以观赏为目的。如景乐寺“堂庑周环,曲房连接,轻条拂户,花蕊被庭:”;正始寺“众僧房前,高林对牖,青松绿柽,连枝交映”;永明寺“房庑连亘,一千余间。庭列修竹,檐佛高松,奇花异草,骈阗阶砌”,等等。足见当时洛阳寺院之擅长山池花木。

2.3加速期 隋唐中央集权高度发展。儒释道互补。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发展。园林体系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基本形成。

这一时期,树木在园林中大量应用,种类十分丰富。

观赏植物栽培的园艺技术有了很大进步,能够引种驯化,移栽异地花木。树木之供作观赏的品

种,常见于文人的诗文吟咏的计有杏﹑梅﹑松﹑柏﹑竹﹑柳﹑杨﹑梧桐﹑桑﹑椒﹑棕﹑榕﹑檀﹑槐﹑漆﹑枫﹑桂﹑槠等。 皇家园林重视绿化种植和树种选择。宫廷所用品种常见于文献的有松﹑柏﹑漆﹑梧桐﹑柳﹑榆﹑桃﹑李﹑梅﹑海棠﹑枣﹑榛﹑石榴﹑紫藤﹑芝兰﹑旱莲等将近三十种。宫城和皇城内广植松﹑柏﹑桃﹑柳﹑梧桐等树木。兴庆宫苑林区的龙池西南座殿宇楼前围合的广场遍植柳树。龙池之北沉香亭旁遍种牡丹。隋西苑院外“杨柳修竹,四面郁茂。名花美草,隐映轩陛。”花树丛中点缀各式小亭。华清宫苑林区在天然植被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人工绿化种植,“天宝所植松柏,遍满岩谷,望之郁然”。帝王陵墓内广植松柏。

私家园林注重树木的丰富性。平泉庄内栽植树木花卉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名贵,尤为著称于当时。《平泉山庄草木记》中记录的名贵花木品种计有:天台之金松、琪树,稽山之海棠、榧、桧。剡溪之红桂、厚朴,海峤之香柽、木兰,天目之青神、凤集,锺山之月桂、青飕、杨梅,曲房之山桂、温树,金陵之珠柏、栾荆、杜鹃,茆山之山桃、侧伯、南烛,宜春之柳柏、红豆、山樱,蓝田之栗梨、龙柏。其水物之奇者,荷有苹洲之重台莲,芙蓉湖之白莲,茅山东溪之芳荪。番禺之山茶,宛陵之紫丁香,会稽之百叶木芙蓉、百叶蔷薇,永嘉之紫桂、簇蝶,天台之海石楠,桂林之俱郍,锺陵之同心木芙蓉,剡中之真红桂,稽山之四时杜鹃、相思紫苑,贞桐山茗,重台蔷薇、黄槿,东阳之牡桂、紫石楠,九华山药树、天蓼、青枥、黄心?子,泉山龙骨。笔树﹑楠、稚子、金荆、红笔、密蒙、勾栗。其草药又得山姜、碧百合”等等。

文人园林的兴起推动了植景的发展。白居易十分重视园林植物的配置成景:“插柳作高林,种桃做老林。饶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白居易集》中所提到的观赏树木和花卉计有:孤桐﹑柏﹑樱桃﹑紫藤﹑桐﹑柳﹑竹﹑枣﹑桂﹑松﹑桔﹑杜梨﹑水怪﹑凌霄﹑丹桂﹑荔枝﹑杏﹑衫﹑桑﹑桃﹑李﹑槐﹑梨﹑琵琶﹑石榴﹑石楠﹑牡丹﹑莲花﹑白莲花﹑菊花﹑萱草﹑杜鹃﹑木莲﹑白槿花﹑紫薇花﹑木兰花﹑蔷薇﹑芍药等。

寺观园林绿化趋于世俗趣味。许多寺,观以园林之美和花木的栽培而文明于世。寺观内栽植树木的品种繁多,松﹑柏﹑杉﹑桧﹑桐等比较常见,也栽种竹和牡丹。观因文化而多有栽植桃树。

政府十分重视长安城的街道绿化。街两侧栽种整齐的行道树“紫陌”。街道的行道树以槐树为主,公共游憩地多种榆柳,还有桃柳杨以及果树之类的。

2.4成熟期

两宋到清初。这个时期封建社会发展,商品经济萌芽,市民文化兴起,封建文化转为从总体到显示的自我完善。园林的发展亦由盛年期而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地。

宋代重文轻武,文化高度发展,士流园林兴盛,文人广泛参与园林规划设计,花木观赏盛行。

园林的观赏树木和花卉的栽培技术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已出现嫁接和引种驯化的方式。周师厚《洛阳花木记》记载了200多个品种的观赏花木,其中牡丹109种,芍药41种。太平兴国年间由政府编纂的类书《太平御苑》,共登录了果﹑树﹑草﹑花近300种。

观赏植物由于园艺技术发达而具有丰富的品种,为成林﹑丛植﹑片植﹑孤植的植物造景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余地。

皇家园林中有些宫殿植物造景比重很大,且多半是按不同种属的植物造景来分区。艮岳园内有大量花木。植物配置的方式有孤植,丛植,混植,混交,大量的则是成片栽植。园内按景分区,许多景区﹑景点都是以植物之景为主题。临安后苑中有专门栽植的一种花木的小园林和景区。德寿宫则采用花木与建筑相结合,用亭榭等与花成景。

私家园林多以莳栽花木著称,栽有大片树林而成的林景,如竹林﹑梅林﹑松柏林等,尤以竹林为多。某些游憩园的花木特别多,以花木成景取胜,相对而言山池﹑建筑之景仅作为陪衬。

宋代文人园林追求不同于流俗的高蹈,沉湎隐逸的雅趣。这种情况体现在竹的普遍种植和大面积栽植。园林内部的成景主要以植物为主,绝大部分以花木种植为主,多运用成片栽植的树木而构成不同的景域主题,往往借助于“林”的形式来创造幽深而独特的景观。如把竹林中的竹梢扎起来做成庐廊的摩拟,代替建筑物而作为钓鱼时休息的地方。

宋代文人对梅花情有独钟。

宋代禅宗的兴盛对园林的影响很深。禅僧经常用大自然的景物和景象来比拟禅境,赋予某些的园林植物特殊的含义。

宋代东京城市街道的绿化很出色。御沟“尽植莲荷,近岸植桃﹑李﹑梨﹑杏﹑杂花相间”。其他街道两旁一律种植行道树,多为柳榆槐椿等中原乡土树种。

文人园林﹑造园家﹑造园理论著作的出现极大的提升了园林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情况。《一家言》中李渔提出的“尺幅窗”﹑“无心画”现代称之为框景的手法。如用老梅干加上剪采花作为窗心便可以作成“梅窗”,或者借庭院树石以为窗心,可以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长物志》的“花木”卷分门别类的列举了园林中常用的42中观赏花木,详细的描写了它们的姿态﹑色彩﹑习性以及栽培方法。

2.5成熟后期

清中叶到清末。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人的成果并加以完善,另一方面丧失了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

园林花木的应用基本承袭于前,偶有创新。

文人普遍追逐名利,市井文化渗透于士流文化之中。园林的娱乐社交功能上升,“娱乐园”的

观点取代了“隐于园”的观点。

园林植物比较注重其配置的艺术效果,不太注重栽培技术。观赏植物栽培技术到此时已停滞不前。

清皇家园林独创的园林化风景名胜区手法在植物配置方面呈现出大手笔,大量成片栽植花木。由于突出了建筑形象的造景作用,园林树木大多以辅景的形式出现。宫廷中常用松﹑柏﹑槐﹑楸﹑银杏﹑青桐﹑玉兰﹑海棠﹑丁香﹑榆叶梅﹑槐等。花木大多成片种植成景,不少景点是以花木造景作为主要内容,取树木之”形”或名作为景点名称。值得一提的是,圆明园中“万花阵”花木的配置模仿流行于欧洲园林中迷宫的形式。迷宫中绿篱灌木栽植成纵横曲折的夹道。植物配置采用欧洲规整式园林的传统手法,如整齐的绿篱,树木成行栽植,灌木的修剪成型,用花草镶成地毯式的图案花坛等。花木加以一定的寓意,如栽植大片松柏,取其“长寿用固”﹑“高风亮节”之意。

私家园林因地域的不同园林树木的应用情况也不同。

南方气候温和湿润,花木生长良好,种类繁多,园林植物以落叶树为主,配合若干常绿树,在辅以藤萝竹芭蕉草花等构成植物配置的基调,并能充分利用花木生长的季节性构成四季不同的景色。花木也往往是某些景点的观赏主题,园林建筑经常以花木命名。讲究树木孤植和丛植的画意经营及其色﹑香﹑形的象征寓意,尤其是古树的保护利用。

北方植物配置方面,观赏树种比江南少,尤缺阔叶常绿树和冬季花木。但松﹑柏﹑杨﹑柳﹑榆﹑槐和春夏秋三季更迭不断的花灌木如丁香﹑海棠﹑牡丹﹑芍药﹑荷花等也构成北方私园植物造景的主题。

岭南地处热带,观赏植物品类繁盛,园林内一年四季都是花团锦簇,绿荫葱翠。除了亚热带的花木外,还大量引进外来的植物,而乡土树种如红棉﹑乌榄﹑仁面﹑白兰﹑黄兰﹑鸡蛋花﹑水蓊﹑水松﹑榕树等,乡土花﹑炮仗花﹑夜香﹑鹰爪﹑勒杜鹃﹑麒麟尾等更是江南和北方所无。

城市及近郊的寺观,十分重视本身的庭院绿化。一般来说,在主要殿堂的庭院,多栽植松﹑柏﹑银杏﹑桫椤﹑榕树﹑七叶树等姿态挺拔﹑虬枝古干﹑叶茂荫浓的树种,以适当地烘托宗教的肃穆气氛;而在次要殿堂﹑生活用房和接待房的庭院内,则多栽植花卉以及富于画意的观赏树木,不少寺观均以名树古木,花卉栽培而名重一时。城市远郊和山野风景地带的寺观,除了经营附属园林和庭院绿化之外,更注意所在地段的地形,地貌,而创造寺观周围的园林化环境。

3.综述

中国传统园林树木的应用大概就是这样,在历史车轮不断向前的推进下,新时期园林树木的种类不断扩大,植景手法不断创新。我们对树木的情感也产生了变化。更多园林树木的潜质还需我们后辈来开发。

本文来源:http://www.pindukj.com/anquanguanli/15522/

上一篇:藏书楼

下一篇:潘季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