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

建设文化名市的若干思考

| 点击:

【www.pindukj.com--校园安全】

  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同时也对未来小康社会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根据十六大报告精神,我市作出了建设“四市”的战略选择。这里,我们就文化名市建设提出若干思考性意见。

  一、文化名市建设要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凸现城市显明的个性特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其目标来讲,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就其内容来讲,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无论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还是内容,文化建设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其主导思想就在于:坚持以“三个代表”的要求作为统领,保持与时俱进,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支撑作用,更大限度地满足群众文化利益的要求。

  要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首先必须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并重的地位。应当说,“三个方面建设”是相辅相承、相互融合的。但也应当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文化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主要表现在:(一)文化要素在综合国力中所占比重愈来愈大,构成综合国力重要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经济的竞争、城市的发展最终以文化论输赢,这是带有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二)文化因素为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如人们的思想观念、人文资源、文化设施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以及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形成新的生产力。特色经济、优势经济形成和发展更加有赖于文化知识的拓展和引导等。(三)文化本身构成经济发展动因。如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最具生机和活力的新兴产业,在经济增长中份额逐年增加。文化附加值越来越成为决定经济效益的关键,经济价值在实现中消费文化的比重日益扩大等。

  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结合对十六大精神的学习,对先进文化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全新的理解和质的飞跃,并形成大家的共识。这恰恰是当前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

  其次,必须准确把握今后文化发展趋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决定了文化发展的基本走向。随着人民群众生活上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文化发展逐渐呈现新的变化和发展:(一)文化消费需求呈强劲势头,家庭恩格尔系数越来越低。(二)对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需求越来越高,文化知识能力支撑其生活质量的改变,促进其自身的全面发展。(三)文化消费者在文化市场中的地位日益增强,文化消费更加多样化。(四)文化产品的制作、传播手段更加科技化、现代化,文化交流范围及影响越来越大。

  形势的发展变化,不仅给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更加繁重的任务,同时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只有顺应时代要求,善抓发展机遇,积极开展文化创新,才能切实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推动文化名市建设不断深入。

  再次,结合市情为文化名市赋予科学内涵。建设文化名市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要推进这个战略机遇期的文化建设,就要对我市的比较优势有较为准确的把握。目前大家比较认同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市区被四山环抱;松花江似玉带,绕穿全城;有山有水,相得益彰,在全国少见。白山湖、红石湖、松花湖三湖连珠,气势雄浑。与长江三峡、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景观的吉林雾凇,晶莹剔透,婀娜多姿,誉满全球。博物馆展出的“吉林一号陨石”重1770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石陨石,被誉为国宝。北山公园山上瑞树奇花、亭阁庙宇,山下碧池莲花、水榭桥廊,是全国著名的城市公园。北大湖滑雪场设施先进,功能完备,能够承办国内外重大赛事;松花湖滑雪场环境优美,雪质优良,是世界上离城市最近的大型滑雪场。为建设文化名市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二)历史文化底蕴较为深厚。我市是全国10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和民族史研究价值,是连接东北亚古代文化的纽带。早在六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远古人类活动。五、六千年以前的新时器时代,就有农民在市区安家落户、生存繁衍,并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我市已有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7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23处、市级31处,并具有一定代表性,较为系统、完整地勾画了我市的历史风貌和时代特点,为建设文化名市提供了深厚的人文基础。(三)民族文化特色比较鲜明。我市除汉族以外,还有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等34个少数民族。特别是我市作为满族的发祥地之一,其火爆热烈的满族秧歌,淳朴浪漫的满族口碑文学,生活气息浓郁的满族民间剌绣和剪纸,强健活泼的“莫勒真”体育活动,抓“嗄拉哈”游艺,“包爬篱姑娘”游戏以及满族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居住文化等,无不渗透在市民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使我市民族文化特色个性浓郁。朝鲜族的端午节游园会、文化体育赛会以及回族的尔代节、耍龙灯等特色民族文化活动,丰富了我市民族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赋予我市民族文化活动以现代色彩和地方特色。(四)现代文化发展较快。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创作和演出了一大批优秀剧(节)目,评剧《邻居》、话剧《双爱》、《大地回声》、《汪洋湖》先后进京为中央领导演出。歌舞团连续多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和戏曲晚会等大型活动的演出,成为我市的流动名片和形象大使。二人转《胡知县断案》等一批剧(节)目获“文华奖”、“群星奖”,实现了文化工作的历史性突破。以“三节”和雾凇节、松花湖之夏和松花湖金秋广场文化活动周为龙头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高潮迭起,全国著名钢琴演奏家石叔诚、歌星李琼、相声演员奇志和大兵等著名艺术家以及中央芭蕾舞团、辽宁芭蕾舞团、黑龙江省杂技团、省歌舞剧院等知名院团纷纷来我市广场演出,在全国开了“城市奏起交响乐,广场跳起芭蕾舞”的先河,广场文化活动成为城市最亮丽的风景,带动了社区文化、民族文化、农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的协调发展。由此可见,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融合,构成我市显明的文化个性特色,这也正是城市的优势和魅力所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打造文化名市应包含如下框架内容:(一)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城市的开放程度和文化品位较高,科技、教育、文化全面发展,文化在城市发展中具有主导地位和作用,城市文化呈现主题突出和多样化同步发展的特点。(二)城市文化特色显明,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认同感,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协调发展,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三)初步构建起文化创新体系,能够步入大文化、开放式、社会化、市场化和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良性发展轨道。(四)文化设施比较齐备,手段较为先进,能够有代表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建筑。文化网络比较健全,能够满足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需求,城市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有所增长。(五)基本形成较为健全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法律保障体系,创造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保障文化市场管理有序,健康发展。(六)初步把文化建设成为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行业,文化产业基本框架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总量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所增加。

  二、我市文化建设现状和今后发展思路

  文化作为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广义上讲包含宗教、哲学、教育、科技、文学艺术、广播电视、体育等方面,从狭义上讲,包括文学艺术、社会文化、文物古迹、音像出版等方面。在这里仅就文化系统面临的任务要求,谈些想法。

  应当说,我市文化建设具有相当的基础,总体上在全省是走在前列的,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但也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构成文化建设的制约条件。(一)由于受经济欠发达的限制,文化投入总量不足,比例偏低的状况相当突出。(二)历史欠帐较多,文化设施陈旧,手段落后,与城市发展不相协调。(三)文化事业发展不平衡,文化市场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内部改革还缺乏实质性进展。(四)文化产业基础薄弱,发展不快、实力不强。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成为建设文化名市的关键。

  鉴于上述情况,文化名市建设必须实施全面发展、重点突破的方针,按照大文化、开放式、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思路,以构筑特色文化格局、打造城市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发展文化产业为重点,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良好环境和氛围。

  (一)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构筑地方特色文化格局。

  特色是一个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没有特色的城市是苍白的、没有魅力和识别性,必然不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建设文化名市关键问题就是要通过利用和整合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创造文化优势,进而张扬城市个性,凸现城市特色,赢得国内国外对我市的认同。从我市实际出发,重点要培育、扶持和打造以下文化品牌。一是历史文化品牌。我市是国务院命名的全国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是我市目前最大的品牌。为此,在做好对我市文物古迹保护与管理的同时,着重做好东团山、西团山等地下文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满族民俗博物馆,修复小白山望祭殿,改造陨石博物馆,恢复《吉林市历史陈列》,完善《明清造船历史陈列》,整治文庙博物馆周边环境,展示我市深厚历史文化遗存和底蕴,形成较为完整的文化旅游线路。二是文化形象品牌。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市歌舞团连续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等国内国际大型活动的演出,已成为我市的形象大使和城市名片;广场活动常年坚持高品位、大规模、经常化,已成为我市最亮丽的文化风景,兄弟省市文化部门多次到我市学习有关经验。地方戏曲剧团、话剧团、艺术馆等一些单位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为我市以至我省赢得了荣誉。对这些代表我市城市形象的文化品牌,要加大扶持力度,为其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将其做大做强,成为新的文化形象品牌。三是文化名人品牌。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艺术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机制,营造重视艺术人才的氛围。对现有艺术人才要精心包装、大力宣传、适当奖励,发挥品牌效应和带动作用。四是文化产品品牌。在抓好各类艺术精品创作与生产、发展专业艺术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松花湖浪木根雕、松花江奇石、由守义易拉罐、民间美术、民间剪纸、布贴画等民间民俗艺术创作与生产的挖掘、培育、扶持和提高,使其更具个性,成为我市独有的地方特色文化产品。此外,还要打造山水文化、冰雪文化、民族文化、饮食文化等各类品牌,营造独特的氛围、特征和灵魂,使我市更具个性和魅力。

  (二)加大资金投入,积极给予政策扶持。

  引领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培养“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这就决定了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名市,一方面要靠文化工作者的不懈探索和艰苦努力,另一方面也要靠政府资金的投入和有利政策的保护。在资金投入上,从我市的实际情况出发,保证对文化的投入达到全市财政支出的1.5%到2%,县区要达到1%以上。建立艺术创作基金和发展基金,群众文化活动基金,增加购书经费。同时,要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工作的有效载体,具有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造型优美、品位高雅的文化建筑也是文化名市的重要标志和外在表现。从建设文化名市未来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在确保图书馆尽快全面开馆、改造一些破旧和文化场馆外,应该着手建设演艺中心、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大型文化超市、现代化电影城,完善城市总体功能,提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品位。在政策扶持上,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已经制定的一些有利于文化的倾斜政策。同时,按照建设文化名市的思路、目标和任务,制定出台符合我市实际,具有一定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文化经济政策。包括税费减免政策、资金投入和使用政策、艺术人才引进和流动政策、文化产业经营和发展政策、自管房屋产权和使用政策等等,通过几年的政策扶持,促进文化自身能够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建立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

  建设文化名市,必须有发达的文化产业作支撑。目前我市文化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着规模小、效益低、结构不合理、经营人才缺乏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使一些文化单位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我们将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当前乃至今后的重要工作,积极利用文化资源,优化和调整产业布局,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投资渠道,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适合市场经济的七大文化产业体系,即:1.以国家、集体、个人举办的文化娱乐场所和文化经营网点组成的文化娱乐市场体系。2.以艺术表演团体、演出机构和场所组成的演出市场体系。3.以图书馆为主体的图书文献信息服务体系。4.以博物馆、艺术馆为主体的自然科学普及、革命传统以及文化艺术培训体系。5.电影发行放映体系。6.音像制品经营体系。7.民间工艺品生产经营体系。逐步形成集创作加工、知识传播、展示展销、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链。努力造就一支既懂市场会经营,又有文化懂艺术的经纪人队伍,扶持一批文化中介组织,培育文化产业集团,壮大综合实力。

本文来源:http://www.pindukj.com/anquanguanli/12383/